首頁>健康>

“大腸癌”是近些年我國較為高發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它的病發率僅次於胃癌!

而且,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夠典型,所以我國每年新被確診的大腸癌患者中,超過了一半以上都已經走到了中晚期階段,甚至是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併發症,比如腸穿孔、腸梗阻等,才最終被確診為了癌變。而進入晚期後的大腸癌,預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就目前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大腸癌的病發原因十分複雜,這牽涉到了遺傳基因、後天不良飲食習慣、年齡等多個方面。除此外,資料統計顯示,在我國全部的大腸癌患者中,有超過90%以上都是從息肉發展而來的,這一過程約需要5-10年左右、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息肉,哪種息肉才真的會癌變呢?

所謂“息肉”,指的就是人體正常組織上新長出的一塊“肉”,凡是有黏膜覆蓋的器官或組織都可能會生長出息肉,腸道同樣也不例外。息肉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息肉在臨床上也有不同的分類,比如增生性、炎症性、腺瘤性息肉等。息肉雖然是良性種類,但這其中一部分也具有惡變的傾向。

特別是以下兩類息肉,需高度警惕,一旦發現應儘早處理治療:

1、腺瘤性息肉:

通常情況下,炎性和增生性息肉在治療後就會好轉和消失,癌變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腺瘤性息肉卻不相同。

臨床上腺瘤性息肉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等,這其中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大,患者10年內的癌變率能達到30~70%左右,越是生長較大的腺瘤,癌變率也就會越高。而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則相對較低,十年內僅僅是1%~5%左右;

2、遺傳性息肉:

這屬於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將其稱為腺瘤性息肉綜合徵。當下一代遺傳了這種基因後,患者在20歲左右就可能會生長出息肉。

甚至是在患者直腸、結腸的黏膜上,同時生長出上百個腺瘤性息肉。如果患者未能及時發現病情、干預治療,那10-20年左右的癌變率幾乎等於100%,這也是腸癌家族聚集的最危險因素。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兩種息肉之外,根據醫學資料統計表明,息肉癌變與否和其生長大小也有關係。息肉的直徑小於1cm,癌變可能性僅僅只有1%。但是,如果息肉的直徑已經突破了1cm以上,癌變的可能性就會增加10%。當息肉生長到2cm以上時,癌變率就會接近50%!

所以,息肉的治療不單單是要看息肉型別,同時還要看息肉生長大小與否。從理論上來看,如果是發現了腺瘤性息肉、息肉生長較大,又或者是有腸癌或息肉家族史,都應當積極進行切除處理。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息肉具有一定復發的可能性。所以就算是將息肉切除,也需定期進行復查,以免息肉復發而不自知。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便秘怎麼辦?怎麼日常處理?怎麼治療和預防?一文告訴你記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