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併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較多,患者多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於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有些人因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上,相同情況的患者,年齡、疾病型別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且多數老年人都有多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是有的患者發生可急性心梗,還放了心臟支架。而有的患者僅偶爾出現胸悶、心悸、輕微的胸部不適,吃些西藥或中藥就緩解了,而且正常生活工作。
有患者產生疑問:為什麼有著同樣心血管疾病,有些人就容易心梗呢?有專家認為,冠心病除了一些不可變因素,如:年齡、性別、基因等,還有很多可變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生活地區的氣候等因素有關,還給基礎疾病的型別或狀態有關。最常見的有:
1、高血壓沒控制。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雖然高血壓本身不會致命,但是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卻容易引發致命的心肌梗死。國外一項研究指出血壓從115/75mmHg起,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病的危險增加1倍。我國一項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壓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可減少35%~40%腦卒中事件,20%~25%心肌梗死,超過50%的心力衰竭。這種沒控制的不穩定高血壓很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
2、高血脂沒控制。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總膽固醇(TC )升高是血脂高的主因。目前國內外多項指南均將“降低LDL-C水平”視為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首要目標。研究表明: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對危險減少20%,全因死亡率降低10%,而非心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未見增加。近期,《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也刊登一篇文章提出終身血脂達標,或可基本甚至完全消除心梗。
3、高血糖沒幹預。糖尿病是因長期血糖持續增高引起的一種全身代謝紊亂性疾病,它不僅會引起糖類代謝紊亂,還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質代謝,導致血管損傷,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其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遠較血糖正常患者高,且發病早。中國心臟調查研究證實76.9%的冠心病住院患者存在血糖異常,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明顯高於正常人群,血糖升高是冠心病患者預後不良並引起併發症的主因,可引發心肌梗死。
4、其他因素,如肥胖因素、代謝綜合徵、吸菸、精神壓力大、氣溫變化、過勞等均是誘發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
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死發生?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發生心肌梗死的基礎。包括戒菸、禁酒;清淡飲食,遵循“低鹽、低糖、低膽固醇、低脂、高膳食纖維”,多吃瓜果蔬菜、優質蛋白;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不要熬夜,每天保證7-8小時睡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適當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包括慢走、慢跑、騎腳踏車等等;養成晨起喝一杯白開水的習慣等。
2、規範使用藥物治療。冠心病的藥物治療是保持病情穩定的重要措施。藥物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減少心絞痛的發作及心肌梗死;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規範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缺血事件的發生,並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還要針對危險因素進行治療。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規範使用藥物,切勿自行停藥。
3、定期心血管檢查。平時的健康體檢是對人的整體健康進行評估,並沒有針對某些事項重點檢查。體檢只能告訴你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但是正常的體檢專案查不出這些異常所引起的心臟血管病變。雖然心電圖可以檢查心率、心臟電傳導異常,但是心電圖不能檢查引起心梗的冠狀動脈病變,當心電圖發現心肌梗死的時候,人已經瀕臨死亡。
專家建議,對於高危人群或疑似出現心梗症狀的人,要進行專業的心臟檢查,如透過心臟彩超檢查清心臟結構和功能;冠脈CTA檢測冠狀動脈的鈣化情況,預測冠狀動脈狹窄、狹窄的程度和部位;必要時還可以做心臟造影、心肌酶譜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