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配了眼鏡後,視力矯正效果很好,看不清的東西,立馬能看清。但是對比助聽器,初戴者會抱怨聽見卻聽不懂,在有噪音、人多的場所中聽聲效果不佳的問題。
Part.1
損傷部位不同
生活中,80%以上的眼鏡佩戴者是指由近視、遠視、散光、老花引起的視力模糊,這類視力問題是由於光線不能聚焦到視網膜上造成的,只要透過鏡片讓光線準確聚焦到視網膜上,就可以正常識別影象,選配眼鏡後會有種“視力立刻被矯正”的感覺;
但是,不足20%是屬於視網膜損傷的患者(生物電訊號、傳遞到中樞部分出現異常),比如黃斑變性等,那麼即使佩戴眼鏡後光線能夠正確的聚焦在視網膜上,視力也不會立刻被矯正了。
同樣,如果是由於鼓膜穿孔、聽骨鏈斷裂、中耳炎引起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可透過藥物與手術治療大幅度提高聽力。如果不能恢復到正常聽力水平,只要助聽器把接收的聲音按需求放大,傳遞到耳蝸毛細胞,聽覺中樞就可以識別聲音,選配滿意度也很高,但此種聽障患者所佔比例僅20%左右;
但是,如果是屬於耳蝸毛細胞受損的患者(生物電訊號、傳遞到中樞部分出現異常),比如:噪聲性、老年性聽力損失等,助聽器放大聲訊號能幫助患者聽到聲音但是並不能幫助患者分辨清楚聲音,選配效果會比傳導性聽力損失差很多。而此種聽障患者多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或混合性聽力損失,所佔比例在80%以上。
配眼鏡與配助聽器滿意度不同,其實主要是受損部位不同,導致人們誤以為配眼鏡效果都很好,而配助聽器效果不好。
Part.2
心理接受度不同
“當視力下降或看東西不清晰時,就應該選配眼鏡,而且很多人還不止一副。”這是社會普遍接受的事實,人們對選配眼鏡和使用眼鏡不會產生任何牴觸情緒,甚至成為一種時尚潮流。
而當聽力下降或聽得見、聽不清東西的時,人們對助聽器卻會猶豫再三!因為,人們對助聽器認知不多,還存在很多誤解,比如戴助聽器就意味著告訴別人“我年紀大了!”、“我耳朵聾了!”甚至會認為“我是聽力殘疾者!”而這些想法帶來的羞恥感或者尷尬感,使得很多人不願選配助聽器,或者選配助聽器後不願佩戴助聽器。
在心理接受程度上助聽器遠不如眼鏡。這會讓使用者從心理上直接拒絕選配助聽器,還會影響使用者對助聽器效果的判斷與信心。
Part.3
產品型別不同
眼鏡是透過改變聚焦點使進入眼球的光線準確落到視網膜上,從而形成正常影像。不論高階眼鏡還是入門級,清晰度一樣好。
而助聽器是由麥克風、晶片、受話器、電池等部分構成。頂級產品與入門級產品在晶片處理噪音環境下的信噪比,看電視和接打電話時的清晰度、自動化、使用便捷度上等都不一樣。因此,越好的助聽器能夠越好地在複雜環境中提取佩戴者需要的言語訊號,讓佩戴者更好、更輕鬆地聆聽聲音。
因此,助聽器晶片,決定了助聽器聆聽效果,所以,選配不同檔次的助聽器,佩戴者的滿意度自然也不一樣。
Part.4
後期康復時長不同
大部分人配戴上眼鏡就有被矯正的感覺,且可長期佩戴,或在需要看清事物時佩戴即可。
而大部分人佩戴上助聽器並不會立即達到最佳效果,需由驗配師根據使用者情況制定康復計劃,比如:每天戴幾個小時;幾天後從安靜環境過渡到噪音環境交流;幾天後來調機等等。
這是因為大腦聽覺中樞需要一個長期佩戴的過程來適應環境,多接收有用訊號,能提升其分析速度和精準度。
因此,助聽器不能像眼鏡一樣立刻收穫立竿見影的效果。助聽器的最終效果取決於助聽器佩戴者聽力損失的具體病因、使用的助聽器產品級別,以及使用時間和康復情況。
首次驗配助聽器時即使效果不能滿足您的期望值也不要沮喪,先設定一個小目標——“比沒戴助聽器聽得清楚,對交流有幫助”。先接受它,後續透過與驗配師共同的努力,堅持使用和康復,相信助聽器一定會幫助您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
完
稽核校對:吳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