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這些記載和論述,說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調理疾病。艾灸根據風、寒、暑、溼、燥、火六淫所引起的不同症狀,能使人全身表面面板紅潤,毛孔擴張。讓藥物迅速進入人體,循經而行,內達臟腑,由表及裡產生效應,起到疏通經絡、溫補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排寒袪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助睡眠、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

1、通經活絡

經絡是氣血執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執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溼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調理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2、行氣活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3、祛溼散寒

氣血的執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故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調理。艾灸療法透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除痺的作用,以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調理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艾灸療法對溼寒之證特別有效。

4、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5、回陽救逆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昇陽舉陷,扶陽固脫。

6、防病保健

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堅持艾灸,可給你帶來5大改變! 艾與不艾天壤之別,堅持艾灸,或許會給你帶來難以想象的改變!

(一)艾灸改變氣血!

《醫宗必讀·醫論圖說》——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而艾灸有溫通效應,溫指溫熱,通為通達之意,可行氣活血,活躍臟腑氣機。《靈樞 ·刺節真邪》雲:“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神灸經綸·說原》雲:“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都是指艾灸的溫通效應。透過區域性灸、循經灸、對症灸等,溫熱灸力刺激作用於特定穴位,可改變各種氣血壅滯,氣血不暢的情況。現代研究同樣佐證,艾灸調理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故艾灸可改變氣血,氣血營和,相互滋養,百病不生。

(二)艾灸溫通經絡!

經絡就像身體裡的道路,貫通全身,執行氣血,保持一個人活力,地位險要。但隨著年齡增長,經絡的作用會越來越弱,不再通暢,無法及時運輸氣血營養,這是生命不可逆轉的程序。無法逆轉,但不代表不能延緩,艾灸便具備溫經效應。丹溪曰:“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寒則氣收。”《靈樞 ·刺節真邪》曰:“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此 “火調”主要是指艾灸的溫經效應,溫經效應應用廣泛,艾灸時出現的許多灸感也是這個原理,有艾灸習慣者,經絡往往得到改善,比同齡人更加精神滿滿。

(三)艾灸延緩衰老!

人上了年紀後,除了表面的各種皺紋之外,臟器也會老化,而老化的直接表象是各種內臟下陷。伴隨的結果是臟器功能衰弱,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容易久瀉、久痢、頭暈昏,經脈陷下等。《靈樞 ·禁服》雲:“陷下者,故宜灸之 ”;《靈樞·官能》雲:“經陷下者,火則當之”;《傷寒論》雲:“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艾灸的溫升效應,昇陽舉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濁,有助於緩解身體的這種老化現象。

(四)艾灸改變體質!

現代人各種虛,陰虛陽虛,血虛氣虛,脾虛腎虛等等。實則都可以歸結為體虛,體質虛弱,使得身體各個部位發出抗議。虛則補之,補具有補助、補益、補充等含義,艾灸恰好又具備溫補效應,這是艾灸最重要的效應之一。機體氣、血、陰、陽,五臟六腑的虛弱不足,均可透過艾灸溫補,扶陽補氣、滋陰生血。艾灸的溫補效應,是艾灸預防疾病的基礎,千百年來行之有效,被人們廣泛應用,經久不衰。

(五)艾灸改變陰陽!

中醫認為,健康的人除了氣血充足外,陰陽一定是平衡的,一個不健康的人,必定是陰陽不平衡的。人體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長。艾灸以溫熱而鼓舞陽氣,以促陰生,以滋陰液。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無法保持陰陽調和,常使陰陽失衡,衍生疾病,這時可透過艾灸的溫潤效應加以調節。

18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這幾類職業人群請注意,一次篩查可使患癌風險最高降低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