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代人一到醫院去看病檢查,醫生最重要的醫囑之一就是要忌酒。有的人甚至滴酒不沾,談酒色變,認為酒是致病的根源,是萬惡的東西。這裡所說的酒指的是白酒。

一些人酒癮很大,眼看著好好的白酒不能喝,於是只能喝啤酒了。在飯局裡,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喝白酒而喝啤酒的人。啤酒是所有酒中唯一寒性的,本是夏天解暑的飲品,但他們不分時節的喝這種酒,在涼爽的秋天喝,在寒冷的冬天也喝。其實這與健康養生是背道而馳的。

酒最初就是作為一種藥物出現的。中醫學認為,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大熱,氣味香醇,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上升和發散的特性,可以通血脈、散淤血、行藥勢、禦寒氣、消冷積、矯臭矯味之功。酒的發明,是中國古代的一大成就,而發現並利用酒來治療疾病,則是醫學的重大進步,酒可稱為人類製造的第一種人工藥物,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再從古漢字“醫”的結構,也可以看出古代醫和酒(古代“酉”與“酒”通用)的關係。如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醫,治病工也……從酉。”

古代的酒,是由黍或稻釀製成的一種含有低度酒精的飲料,人們在長期飲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少量服用可以通經活血,令人精神興奮;多量服用就會麻醉神經,令人昏睡不醒,因而酒被先民們當做最早的興奮劑和麻醉劑來使用。酒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潤面板、去寒氣、製藥劑、消毒殺菌的功效,在《黃帝內經》中有詳細記載。書中指出,古人作“湯液醪醴”,其醫療作用是“邪氣時至服之萬全”,所以有“疾在腸胃,酒醴之所及”之說。《素問•玉版論要篇》曰:“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之主治,二十一日已;見其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靈樞•論勇篇》說:“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太素•經絡別異》說:“飲酒者,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楊上善曰:“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面板,故衛氣盛。”看來酒的藥用功效與可使“衛氣盛”有關。《靈樞•禁服篇》說:“審察衛氣為百病母。”既然把衛氣推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酒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覷。《千金翼方•本草下•米穀部》說:“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氣”,與酒為“百藥之長”同意。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代,酒類就已在防病治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醫科技發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元朝有一個著名的御醫叫忽思慧,他對酒的藥用價值就非常推崇,他在《飲膳正要》一書中對酒有這樣的評價,“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他認為酒可以加快血液迴圈,所以很多藥裡邊用酒做藥引子。比如說有一個治關節炎中藥,叫小活絡丹,使用時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用熱黃酒來送服,可以加快藥物進入體內的迴圈速度,把藥勢更充分的帶出來。藥酒在咱們國家用的特別多,藥灑還有延年益壽之效。這一點在歷代的醫療實踐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對老年人具有補益作用的壽星酒;補腎強陽、烏須黑髮的回春酒。馬王堆出土的一個《五十二病方》,這本書裡一共有283個方子,這283個方子裡頭,光是用酒入藥的就33個,到了明朝,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這本鉅著裡邊一共記載了二百多種中藥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風溼痿痺,壯筋骨,填精髓”;當歸酒“和血脈,壯筋骨,止諸痛,調經”;人參酒“補中益氣,通治諸虛”;黃精酒“壯筋骨,益精髓,褒白髮”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使人易於吸收,由於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脈,還能借以引導藥物的效能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藥效。另外,藥物久漬不易腐壞,便於儲存,可以隨時飲用。這就是藥酒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和普通百姓歡迎的原因。

但我們所說的酒的這些作用,當指的是溫酒,古人喝酒是先溫而後飲的。像名著《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故事“關羽溫酒斬華雄”。 關羽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不大會兒工夫,關羽便回來了,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這裡用“酒尚溫”三字一方面反襯出關羽的勇猛,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古人飲溫酒的習慣。

如果飲酒之時不注意趨溫避寒,像現代人飲酒就沒有溫的習慣了,有的還不分時節不分氣候的一味地飲用像啤酒這樣的寒涼之品,那真的會對身體有害的。酒在醫藥史上也留下不少惡名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醫學發明》言:“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飲之無節。且潼乳之為物,其形質則水也。酒醴亦然。人知水谷入胃,胃氣蒸騰,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化之為氣血。苟元氣不充,胃氣本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其氣與味不得宣暢,旁通水溼之性,潤下而致之也。”看來“元氣不充,胃氣本弱”之人不可多食酒醴,因其究竟需要“胃氣蒸騰”。胃氣不足,加之冷酒、過量,無宣暢之功,而留水溼之性。趙守真在《治驗回憶錄》中載一案:“劉健英,男,50歲。零陵芝城鎮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嘔則少安,發無定時,惟飲冷感寒即發。昨日又劇痛,遍及全腹,鳴聲上下相逐,喜嘔,欲飲熱湯。先以為胃中寒,服理中湯不效。再診,脈微細,舌白潤無苔,噫氣或吐痰則痛緩,按其胃無異狀,腹則臌脹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審系寒溼結聚之證。蓋其人嗜酒則溼多,溼多則陰盛,陰盛則胃寒而溼不化,水溼相搏,上下攻衝,故痛而作嘔。治當溫中寬脹燥溼為宜……”

孔子在《禮記•射義》中對酒有一句很經典的論述:“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養老當為讚譽,而養病則為罵名。一物而譭譽不同,蓋在所用不同耳。酒用量適當而溫飲為取其氣,有宣導散結之功,可為百藥之長;而冷飲以及過量飲用不及運化,則只留水溼之性,久而為寒痰冷飲,不僅無治療之功,卻成為致病之邪。

看來,事物皆有兩面性,我們運用時理當取其長而避其短也,這樣才能發揮事物的最大價值。

2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別讓這3個糖尿病眼病誤區傷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