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類應用太溪
《靈樞●九針十二原》:“ 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
《靈樞●本輸》:“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腧”。
《針灸大成》:“太溪(一名呂細),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足少陰腎脈所注為腧土。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脊,傷寒手足厥冷”。茲將個人效法援物比類應用太溪之驗案舉例說明如下:
(十一)噫(噯氣)
張某某,男,28歲。兩年前大怒後,自覺脘痞、胸悶,繼而頻頻噯氣,每於情志不遂時諸症加劇,經胃鏡、鋇餐等多項檢查,胸腹部未見器質性改變,曾屢服中西藥物罔效。近日又增加口乾喜飲,飲後左脅脹滿且有沿脅至胸若有水流之感,夜寐多夢,食納二便尚可,但每遇精神緊張時即腹洩。兩脈微弦,雙尺較弱,舌暗紅,雙側緣有瘀斑,苔薄白。.
援物比類:大怒不解則肝鬱,鬱久化火上灼肺金,中乘脾胃,下耗腎陰,從而胸悶脘痞脅脹,脘部灼熱,金水受制通調失司,因之而有水氣向上衝逆之感,且多夢魘,病久陰損及陽,陽乏則陽引而上,陰引而下,故善噫,腎主二竅,虛則因情志而腹洩。調腎中元陰元陽,以為柔肝、健脾、育金之治,針雙太溪,六次而愈。
(十二)鬱證
諸葛某,男,37歲。胸悶,兩脅脹滿,時而氣從胃脘上衝胸,且善太息已二載,心電圖提示:“ 房室傳導阻滯”,屢服中西藥物罔效,近來又增頭暈,耳轟鳴,夜寐多夢魘而易醒,中午倦怠欲寐卻躁而不能眠。脈沉微弦兩尺弱,舌淡暗,苔白微膩。
援物比類:胸悶兩脅脹滿乃肝不條達之象,氣從胃脘上衝胸乃衝逆之所致。中午倦怠欲寐,躁而不能眠者,日中至黃昏為陽中之陰,因而人慾寐,若陰盛則躁故又不能眠,善太息亦為陽氣虛乏,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之候。寐多夢魘而易醒乃魂魄不相守之所致,頭暈耳鳴為病久必及腎之候。參合四診,取腎原太溪以育肝健脾交通心腎,一診後胸悶脅脹太息皆減,寐亦較前佳,計針十次諸症霍然。
(十三)喑(癔病性言語障礙)
甘某某,女,42歲。某日,因情志拂鬱,突然失音,只能藉助手勢或文字以表達意志,於某醫院檢查,聲帶完好,亦無腦血管意外等因素,遂診為癔病性失音,用暗示等治療罔效,雖失音卻能作咳。兩脈沉澀,舌淡紅,苔薄白。
援物比類:此乃《靈樞●雜病》:“厥氣走於喉而不能言,....取足少陰”之類也。遂為之取雙太溪,得氣有如魚吞鉤,立已。
(十四)奪精(癔病性黑朦)
李某某,女,36歲。某日,因悲泣不止而突然失明。眼科檢查:瞳孔反射、眼球活動及眼底均正常,轉來我科針刺治療。兩脈沉澀,舌微紅,苔薄白。
《素問●解精微論》:“夫心者, 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厥則目無所見',“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優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援物比類:腎為水髒,受五臟之精而藏,上濟心肺,與天柱所屬之太陽膀胱為表裡,腎之精為瞳子,目之無所見者,實乃腎精不上注於目也,故為之針雙太溪,未及髮針,已能視物。
(十五)氣厥(癔病性強直)
盛某某,女, 30歲。素有癔病性強直髮作史。1981 年3月18日因惱怒又發作,意識朦朧,周身呈強直性痙攣且戰傈。兩脈沉弱而數,因口噤未能望舌。
援物比類: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禁鼓傈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腎在變動為傈,故診為肝心火旺,腎陰不足之證。為之針刺雙太溪穴,得氣有如魚吞鉤,隨手而愈。
(十六)下肢痿軟
陳某某,男,50歲。踹部痠痛十年餘,患者1978年因用腦過度始覺雙下肢酸楚不適,日晡益劇間斷服中藥治療效不明顯,因而停止治療已三年,症狀益劇。每日傍晚踹及膝上緣酸楚、脹重伴腰痠痛喜按,時頭暈倦息,嚴重時難以入寐。面色晦暗,膝腱反射減弱。左脈沉弱尺甚,右寸關浮滑尺弱,舌胖淡暗有齒痕,苔薄白。
援物比類:腎生髓,髓生腦,腦為髓海,腎者作強之官,主技巧,用腦過度耗傷腎元,乃致下肢酸楚,踹及膝上分別為太陽、陽明之所過,太陽少陰相表裡,太陽主筋所生病,陽氣者柔則養筋,少陰損巨陽虛故踹酸楚,任督衝一源三歧,源出於腎而會於陽明之氣街,故陽明所過之髀部亦酸楚,腰為腎府,故腰痛且喜按,偶或頭暈亦皆腎原虛乏之候,故刺太溪以治,針後翌日自覺諸症皆已。
(十七)寒戰
任某,女,57歲。三個月前患急性腸炎,繼發寒戰,每日午後六時左右發作,周身面板有雞皮樣變,約一小時後,自行緩解。平時畏寒,肢冷,腰痠背痛,食納呆滯,二便頻數,夜尿2~3次,肛門時灼熱,有憂鬱症及癔病史。脈沉弱,舌紫暗胖大,苔白膩。
援物比類:腎“在變動為傈”,腎者主液,充膚潤肉生毫毛,主二竅,故為之刺太溪,二次諸症皆已。
(十八)原發性多汗症
王某某,男,28歲。左側面部及肢體多汗二年,於氣候炎熱或情緒激動時加劇,服中藥治療罔效。脈弦細,舌質紅,苔簿白。
援物比類:汗者水谷之精,出於陽而本於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樞機不利則偏盛偏虛而汗出偏沮。腎為水髒,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少陰為樞,寓水火於其中。為之調腎以治,用巨刺法,針右太溪,左側汗立減,右半身面板亦見溼潤,共針三次,陰平陽秘而愈。
(十九)不嗜食(神經性厭食)
劉某某,女,40歲。因抑鬱,進食日益減少已半年,曾多方診治,未發現有何器質性病變,但已輕度酸中毒,遂住院為之糾正,出院後,仍厭食,每日勉強進食少許,即脘痞異常,甚則嘔吐;精神萎靡,面色無華,懶言而語聲低微,短氣乏力。脈沉弱,舌淡紅,苔白微厚。
《靈樞●雜病》:“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
援物比類:用益火培土法為之刺足少陰之太溪,未及二十次,病已。
(二十)腹脹
李某,男,40歲。一年來少腹脹滿,畏寒,腰痠痛,經多種檢查,胃腸道未見異常,服中西藥物及針灸治療罔效。來診之前又增雙腿沉重乏力,倦怠嗜臥,腎納呆滯且畏生冷,口乾而不欲飲,夜寐多夢,面色黧黑。脈浮濡沉弱,舌淡暗有痕,苔白膩。
《靈樞●脹論》:“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靈樞●衛氣失常》:“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肋胃中滿....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靈樞●衛氣》:“氣在腹者, 止於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援物比類:衛氣出於下焦之坎位,衝脈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故為之調腎以治,針太溪,六次病已。
足三里
01
適應證
足三里的臨床適應範圍尤廣。
用該穴主要治療急慢性胃脘痛、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高血壓病、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白細胞減少症、腓總神經麻痺、中風後遺症、下肢癱瘓、小兒發育遲緩、小兒精神發育不全等。
02
臨床應用指徵和禁忌
總結該穴的臨床應用,從發病部位看,消化道症狀,常用足三里以收功,以其對胃腸功能具有較好的調整作用;
從發病的性質看,《通玄指要賦》說“三里卻五勞之羸瘦”,病屬虛者,多用足三里,尤其是脾胃虛弱或氣血虧損者,更當首選;
從病程看,若久病不已,證候反覆,正虛邪戀者,用足三里助正達邪;
從發病體質看,凡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腎精不充之證,法以培後天以補先天,取足陽明之土,亦應取足三里。
該穴位無明顯的證候禁忌,若手法過強,操作不當,刺傷神經,可引起足背上抬無力或足趾上翹不能,行走不便。
03
配伍應用
足三里配中脘,健脾和胃;
足三里配懸鐘,補氣行血,疏通經脈;
足三里配上巨虛,通調腸腑,健脾止洩;
足三里配脾俞、氣海,補氣攝血;
足三里配關元、氣海,培補脾腎,理勞補虛。
04
刺灸法
實證則行提插捻轉瀉法;虛證則用提插捻轉補法。
刺激量應適度,不強調過強的刺激量,以患者不感到難受為度。
如對久病體虛的病人或腦力勞動者,手法應更輕。
05
其他
預防感冒,可在流感流行地區對正常人艾條懸灸足三里、風門二穴,可有明顯的防感冒作用;
灸足三里可治眼睛發暗;
針刺足三里,對部分位於足陽明胃經頭上部位的神經性頭痛有效;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懸鐘穴,可防中風發作。
大 椎
01
適應證
感冒、瘧疾、急性呼吸系統感染、哮喘、高熱、蕁麻疹、痤瘡、落枕、頸椎病、脊髓炎、小兒腦癱、肢體震顫、貧血、單純性甲狀腺腫等疾病。
02
臨床應用指徵和禁忌
發熱,大椎可以宣發邪熱,屬表熱者尤良,同時也可以宣散胸中積熱,鎮咳定喘,或治風熱在表的面板病證;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以督脈病候為主要特徵者,如見脊強、失智、風癲、戰掉等,應考慮用大椎治療;
頸部經脈氣血不利,取大椎乃區域性治療作用。
該穴既可用於實證,亦可用於虛證,應用範圍較廣,無明顯的應用限制,臨床常根據其主治特徵選用。
該穴下方是脊髓,若刺過深,損傷脊髓,可引起嚴重的事故,《內經》就有“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脊間中髓,為傴”等記錄,臨床應加以注意。
03
配伍應用
大椎配間使,截瘧,清熱;
大椎配曲池、外關、合谷,清熱,疏風,治療感冒、蕁麻疹、座瘡;
大椎配肺俞,清洩肺熱,治療肺部感染、哮喘;
大椎配長強,通調督脈,主治脊背強痛,治脊背疼痛;
大椎配風池、血海,養血祛風,平息內風,治療血虛動風的戰掉、風癲、失智及神經性皮炎等;
大椎配脾俞、腎俞,理勞補益,提高機體免疫力。
04
刺灸法
對於熱病和頸部區域性病證,大椎穴常刺入0.5~1.0寸,瀉熱手法宜重,大幅提插捻轉,針後不閉針孔;
頸部病證則應施以柔緩的刺激,使區域性有適宜的針感,以患者無明顯難受為度;
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常需深刺,針入椎管,觸及脊髓硬膜,一般在進針1.5寸後,若指下阻力減小,患者出現較強的麻脹或觸電樣感,即為到位,稍稍提退,輕輕提插捻轉,即可達到治療的效果。
關 元
01
適應證
虛勞、營養不良、神經衰弱、低血壓眩暈、陽痿、遺精、前列腺炎、睪丸附睪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少腹疼痛、術後腸粘連、慢性腹瀉等疾病。
02
臨床應用指徵和禁忌
久病虛損,正氣虛耗或各種疾病見有元氣不足者,均為適應證。
《類經圖翼》謂:“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又‘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灸之可有明顯的增強體質,調補虛損的作用。
《扁鵲心書》曾謂:“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關元還可急救回陽,用於休克等陽氣外脫的病證;
急慢性泌尿系感染,見有明顯的尿路刺激症者,關元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少腹部的炎症,見有少腹疼痛、少腹不溫、少腹癥瘕等,關元具有較好的區域性治療作用。
對於下焦溼熱,關元多用針法,不宜灸,否則抱薪救火,反致病劇。
古人說本穴又名“石門”,刺之令人無子,《明堂孔穴針灸圖經》認為“孕婦禁針,針而胎落,胎不出,針外崑崙即出”,婦女妊娠期間,針刺關元易致流產。
雖然有人觀察認為,針刺後並不一定引起墮胎,但是臨床還應謹慎從事,以免糾紛。
此外,該穴針前應排盡小便,以防刺破膀胱。
03
配伍應用
關元配氣海(灸),溫元陽,保腎氣,治療積冷虛乏,營養不良、神經衰弱;
關元配足三里(灸),急救回陽,升高血壓,用治休克或血壓下降的眩暈;
關元配陰陵泉、三陰交,治療尿路感染,尤其用於泌尿道刺激徵;
關元配大敦,理氣通經,除痛散結,對睪丸炎的睪丸墜脹有明顯的療效;
關元配太溪、湧泉,有補腎、行氣、利水的作用,主治腎虛久洩、下腹疼痛、腰痛、滑精、白濁及女子帶下等。
04
刺灸法
治療虛證宜灸,治療實證多用針法。
壯陽補腎,給以重灸,使少腹表皮始終有熱燙感,熱氣內透下腹內,但不灼痛,壯數宜多,灸至少腹回暖為度;
灸休克者,則應以艾盒灸,火足氣到,艾灸至神氣漸蘇方止;
針治尿道刺激徵,一般應採用弱刺激,反而能更快地消除症狀。
其他,如針治腎虛水腫、腎虛腹瀉遺精、白帶均應採取輕刺激,施以提插捻轉補法。
05
其他
關元以3寸長針深刺,可以用治腰肌勞損,一般針後可迅速消除腰部不適症狀,對於長期腰骶重痛者,可以使用。
失眠又稱不寐,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常影響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營衛陰陽的正常運作是保證心神調節寤寐的基礎。每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及病後、年邁體虛等因素,導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動轉靜而致失眠病證。
療法一
取穴 神庭、百會、四神聰、神門(雙側)。因中風而失眠取百會、四神聰,加頭針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均健側);伴頸椎病加風池、肩井、頸加脊;伴偏頭痛加頭維、太陽、率谷(均患側);伴心悸心慌加內關、心俞;痰溼偏重加足三里、豐隆;肝火亢盛加太沖、三陰交。
操作規程 頭部穴平刺1寸,神門向上沿皮刺,不用得氣,配穴常規操作,頭部穴加用電針治療儀,頻率1Hz,強度以病人有輕微跳動感為度,不宜太強,留針20-30分鐘,中風者留針1小時,每日1次,連續治療1個月,同時服用疏肝活血,養心安神中藥。
療法二
取穴 神門、內關、三陰交、安眠。心脾兩虛加心俞、厥陰俞、脾俞;心腎不交加心俞、腎俞、太溪;心虛膽怯加心俞、膽俞、陽陵泉、丘墟;肝鬱化火加肝俞、太沖;胃腑不和加足三里、內庭;痰熱內擾加豐隆。
操作規程 用30號1.5寸毫針刺入穴內,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行針後加電針適當刺激,留針30分鐘,午後治療,每日1次,同時加耳針,取神門、心、脾、腦、交感、內分泌等穴貼壓。
電針本身可降低神經應激功能,具有鎮靜作用,所以對失眠有較好療效,但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治療時應針對病因,設法解除或減輕引起失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