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第一秘

1. 搖頭:(即賓努之症)針取屏迫,手法補,穴在長強穴

2. 失音:針孔最。腕上七寸

3. 腰痛:合谷

4. 肢腫:溫溜

5. 月水不調:曲池

6. 目視昏昏:灸五里。(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7. 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8. 氣碩(頹):天鼎。(天鼎穴位於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

9. 目痛不閉:大迎(大迎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

10. 噎病:乳根

11. 心煩:太乙(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或針強間(屬督脈。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12. 舌強:滑肉門(足陽明胃經穴。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或針中衝(手厥陰心包經穴。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或針風府(督脈穴。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13. 心懸:外陵(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14. 吐血不愈:取氣衝。(三稜針去血,立愈)位於人體的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15. 喉閉: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虛。(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大腸的下合穴。)(下巨虛在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小腸的下合穴。)

16. 腹堅大:衝陽(乃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17. 面目浮腫水病:陷谷(即董氏門金穴)別名陷骨。輸(木)穴。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18. 唇裂:厲兌(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陽明胃經的井穴)

19. 慢驚風:針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陰脾經的井穴)

20. 黃疸:商丘

21. 癓瘕:地機

22. 四肢強硬:大橫

23. 喉中作聲:(中風痰厥之症)針天溪

24. 項難回顧:少海

25. 遺尿:少府

26. 陰痛:少府

27. 偏墜:少府

28. 手足麻木:肩貞

29. 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 痔漏:天窗

31. 眼動:顴髎。或承泣

32. 翻胃:胃俞或針上脘

33. 津液少:小腸俞

34. 赤白痢:中旅俞

35. 身熱怠惰:陽綱

36. 惡血洩注:殷門

37. 大便堅:浮郄

38. 身戰不耐久立:金門

39. 身後側痛:京骨

40. 陰癢:然谷或蠡溝

41. 手足冷:太溪

42. 經閉:水泉

43. 近視:水泉

44. 腹脹如鼓:復溜

45. 五種水病(心、肝、脾、肺、腎)復溜

46. 吐舌:築賓

47. 舌縱涎下:陰谷

48. 陰縮:大赫

49. 心恍:通谷

50. 唾多:彧(yù)中

51. 神氣不足:郄門

52. 掌中熱:中衝

53. 身如火:中衝

54. 口乾:關衝

55. 產後血暈:支溝

56. 嗜臥:三陽絡,或針腿五里

57. 四肢不欲搖動:三陽絡,或針腿五里

58. 肩臂痛不能舉:清冷淵

59. 癭瘤:臑會

60. 風寒吐沫:絲竹空

61. 唇強:耳門

62. 喘息:承靈

63. 吞酸:輒筋

64. 語言不正:日月

65. 四肢不收:日月

66. 百節(肢)痠痛:陽輔

67. 毒犬傷:外丘

68. 各處氣傷:足臨泣

69. 諸瘡毒:竅陰

70. 不孕:灸陰廉

71. 腹腫如鼓:章門,或針水分

72. 難產:關元

73. 一切出血:陰交.或針刺長強

74. 舌縮:廉泉

75. 噎水漿不下:璇璣

76. 房勞:長強

77. 小兒驚悸:身柱

78. 身瘦:至陽

79. 水谷不化:懸樞

80. 舌急不語:啞門

81. 恍惚不樂:陶道

第二秘

1. 感冒發燒:大椎放血,嚴重的,1-7節逐節放血,效更佳

2. 寒戰:針後溪

3. 飲食無味:灸食關三壯(穴在建裡旁1.5寸處)

4. 雷諾氏病:灸腎俞各一寸處

5. 手顫病:灸關元300壯

6. 口腔潰瘍:地倉.慢性的針照海

7. 水臌:偏歷

8. 喘息:肺經壓痛點

9. 血淋:三陰交

10. 斷奶:光明

11. 子宮肌瘤:灸痞根

12. 小兒疳積:針四縫

13. 小兒腹洩:針曲池

14. 串腰龍:龍眼放血

15. 各種疔瘡:針身柱或天宗放血

16. 髮際瘡:大椎或委中放血

17. 唇風(捲瘡):針合谷,用燒山火手法

18. 鵝掌風:針勞宮,癢甚加刺大陵

19. 雀斑:針合谷,用燒山為手法

20. 白癜風:灸俠白

21. 肛門搔癢:針公孫

22. 痔瘡:灸十四椎下旁開一寸處,或刺齦交出血

23. 蘭(闌)尾炎:針闌尾點(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 痢疾:針曲池

25. 溼疹:針曲池

26. 瘰癧:針曲池透臂臑.或針肘尖

27. 乳腺炎:針足臨泣

28. 乳脹:溫灸魚際

29. 鼻衄:針上星,或少商放血

30. 崩漏:針或灸隱白

31. 癔病:雙內關同時進針

32. 癲癇:長強周圍放血

33. 陽痿:大赫或環跳

34. 瘧疾:針大椎,可放血,並可合併撥火罐

35. 痔漏:針陽溪

36. 肛裂:針孔最

37. 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

38. 身體反折:肝俞

39. 目戴上:絲竹空

40. 過經不解:期門

41. 咳嗽飲水:太淵

42. 引兩脅痛:肝俞

43. 引尻痛:魚際

44. 嘔膿:膻中

45. 嘔逆:大陵

46. 嘔噦:太淵

47. 喘嘔欠伸:經渠

48. 數欠而喘:太淵

49. 脅下積氣:期門

50. 小腹脹痛:氣海

51. 脹而胃痛:膈俞

52. 腹寒不食:灸陰陵泉

53. 心痛食不化:中脘

54. 煩渴心熱:曲澤

55. 心煩怔忡:魚際

56. 煩悶:腕骨

57. 虛煩口乾:肺俞

58. 懈惰:照海

59. 嗜臥不言:膈俞

60. 支滿不食:肺俞

61. 振寒不食:衝陽

62. 胃熱不食:下廉

63. 胃熱:懸鐘

64. 胃寒有痰:膈俞

65. 脾病溏洩:三陰交

66. 膽虛呃逆熱上氣:氣海

67. 狂言不樂:大陵

68. 多言:百會

69. 目忘視:風府

70. 暴驚:下廉

71. 見鬼:陽溪

72. 魘夢:商丘

73. 痎瘧:腰俞

74. 頭痛:腕骨

75. 心煩:神門

76. 痿厥:丘墟

77. 暴洩:隱白

78. 洞洩:腎俞

79. 洩不止:神闕

80. 腸風:灸尾閭骨盡處百壯.

81. 脫肛:灸百會,或尾閭七壯

圖片

第三秘

1. 轉胞不溺淋澀:關元

2. 風動如蟲行:迎香

3. 眉稜痛:肝俞

4. 毛髮焦脫:下廉

5. 鼓頷:少商

6. 咽外腫:液門

7. 咽食不下:液門

8. 喉痛:風府

9. 目風赤爛:陽穀

10. 倒睫:絲竹空

11. 目眥急痛:三間

12. 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針點刺息肉處長效佳

13. 唇乾有涎:下廉

14. 舌幹涎出:復溜

15. 唇動如蟲行:水溝

16. 唇腫:迎香

17. 舌黃:魚際

18. 齒寒:少海

19. 齒痛:商陽

20. 不能嚼物:角孫

21. 腰背佝僂:風池、肺俞

22. 背拘急:經渠

23. 脊強渾身痛不能轉側:啞門

24. 臂腕骨痛:陽穀

25. 手腕動搖:曲澤

26. 手腕無力:列缺

27. 兩腿如冰:陰市

28. 鶴膝歷節風腫:風市

29. 腰痛不能久立:附陽

30. 腿膝經酸重:附陽

31. 四肢不舉:附陽

32. 腰痛不能舉:灸僕參三壯

33. 腰重痛:灸陰谷、委中、陽交三壯,吹火洩法

34. 腳轉筋:灸踝上一壯,外灸內,內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壯

35. 月經過時不止:隱白

36. 產後諸病:期門

37. 乳腫痛:足臨泣

38. 橫生手先出:灸右至陰三壯,火炷如小麥粒,直接灸

39. 欲斷產:灸足右內踝上一寸處及合谷

40. 不時漏下:三陰交

41. 月水不調,周結成塊:針間使

42. 小兒卒疝:太沖

43. 小兒角弓反張:百會

44. 小兒洩痢:灸神闕

45. 小兒秋深冷痢:灸臍下三寸

46. 小兒吐乳:灸中庭

47. 小兒口臭:灸勞宮

48. 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

49. 溺水死者:灸臍中

50. 狂犬咬傷:灸咬處瘡上

51. 蛇咬傷人:灸傷處三壯(隔蒜灸)

52. 瘍腫振寒:少海

53. 風疹:環跳(補法)

54. 暴癢:蠡溝(補法)

55. 身瘦不能食:灸大腸俞27壯

56. 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飢

57. 身癮疹:伏兔

58.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手壯

59.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50壯

60. 腹皮痛:鳩尾

61. 搔癢:鳩尾

62. 鵝掌風:勞宮

63. 足外皮痛:足臨泣

64. 偏枯:大巨

65. 瘡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壯。七次為一療程

66. 頭痛如破:命門

67. 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

68. 目不得閉:大迎

69. 肩背頸項痛:湧泉

70. 身腫身重:關門

71. 大便血不止:勞宮,灸三壯

72. 面板乾燥:灸曲池三壯

73. 痂疥:灸大陵二壯

74. 不知味:針氣戶

75. 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處,以差為度

76. 臍風:然谷

77. 鼻痛:腦空

78. 惡犬傷毒不出:外丘

79. 寒慄重衣不得溫:陽白

80. 吐舌:築賓

81. 舌縱:陰谷

82. 口乾:陽池

圖片

第四秘

1. 口乾:針陽池。(針章門亦可)(重)

2. 鼻竇頭痛(即鼻竇炎):(實證)針飛揚

3. 心痛如刺:針然谷

4. 白虎歷節風(痛風):針金門

5. 大眥痛:針至陰

6. 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針束骨

7. 身後側痛:針京骨

8. 心下痛氣攻腰脅:針肓門

9. 渾身骨節痛:針魂門。灸之效更佳

10. 臑內廉痛:針譩譆

11. 關節不利,渾身疼痛:針膈關

12. 腰髖痛不得久臥:針白環俞

13. 經行腰腿痛:針合陽

14. 婦人陰內溼癢疼痛:針膀胱俞

15. 腰痛疲漏:針氣海俞

16. 脊間心後痛:針中渚

17. 兩耳珠痛:頷厭

18. 足下熱:針中都

19. 善搖頭:針京骨

20. 頭痛如破:命門

21. 肩髃痛:針二間

22. 眼痛:針下廉

23. 腰髖堅痛:針石門

24. 腰胯痛:針伏兔

25. 俠脊膂而痛:針尺澤

26. 膝痛不可屈伸:針大杼

27. 膝脛腫痛:穴巨髎

28. 肩背強急痠痛:穴水道

29. 膝臏腫痛:穴歷兌

30. 小便熱痛:列缺

31. 肩背痛:聽宮

32. 肘中痛:衝陽

33. 肩背痛:中渚

34. 正頭痛:中脘

35. 偏頭痛:肓俞

36. 足心痛:針崑崙

37. 腳氣症:針肩井

38. 肩背痠痛:中渚

39. 肘攣症:尺澤

40. 手臂痛:針肩髃

41. 手腕無力:針列缺

42. 手腕搖動:針曲澤

43. 眉稜骨痛:肝俞(重)

圖片

44. 頭痛項強重不能舉:承漿、風府

脊背反折不能回顧:承漿、風府

45. 足寒如冰症:腎俞

46. 膝痛:風府

47. 轉筋:灸承山七壯

48. 面腫:水分(灸禁針)

49. 唇腫症:迎香

50. 唇乾:三間

51. 口腔潰瘍:針勞宮、照海

52. 鼻流清涕:灸百會

53. 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 秋寒冷痢:灸石門、關元

55. 卒腹痛:青皮灸臍上下左右各開一寸半處三壯

56. 戰慄:針魚際二分深

57. 月經不調,固結成塊:間使

58. 月經時漏下:三陰交

59. 墮胎後手如冰厥逆:肩井。針後如覺悶亂急補足三里

60. 產後惡露不止:氣海、關元

61. 白虎歷節風:針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間

62. 哭笑:百會、人中

63. 目妄視:風府(重)

64. 見鬼:陽溪

65. 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

66. 小兒吐乳:灸中庭

67. 小兒囟門不合:灸臍上下五分處,直接灸三壯

68. 小兒牙口蝕爛:針承漿

69. 小兒口舌瘡臭氣沖人:灸勞宮一壯即可。

70. 小兒偏墜單側睪丸腫大:灸關元、大敦三壯

71. 吐食反胃:先針下脘,後針足三里

72. 哮吼灸法:用線一根套頸上,至鳩尾尖上截斷,轉向後脊骨上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

73. 中風失語:針魚際

74. 偏頭風:鳩尾。

75. 中風:灸神闕百壯

76. 水谷不化、下利:針懸樞

77. 氣喘難臥:灸靈臺

78. 張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壯

79. 墮胎:關元,如不落,再補崑崙,立下。

80. 口乾:章門。陽池亦可。(重)

81. 婦人不孕:灸陰廉五壯即有子。

經方之一 烏梅丸

中國國務學位委員醫學科學評議組成員,北京中醫學院教授任應秋的老師劉有餘以善用烏梅丸治雜病蜚聲一時,任老在一旁待診時,曾見劉有餘老師半日曾四次疏用烏梅丸,一用於膚厥,二用於消渴,一用於腹瀉,一用於吐逆。畢診後問難於老師,他說,凡陽衰於下,火盛於上,氣逆於中諸證都可以隨證施用。

這此,記得有一位名醫學的話,《傷寒論》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來說的一點也不假,上面的劉有餘可謂是持一方烏梅丸即可蜚聲一時。

一。從木土理論看待理肝重劑烏梅丸。

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達之,木能疏土脾滯以行,風肝之病,知肝傳脾,風木一動必乘脾胃。

厥陰提綱之症多屬肝風內擾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飢而不欲食乃是肝風內擾中消脾胃之症,食則吐蛔乃是肝風內擾,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風內擾下揎脾土之症,提綱六症屬肝風乘土則四。

厥陰主方烏梅丸,有洩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藥烏梅酸斂肝瀉風,佐苦辛甘之黃連,乾薑之類。

辛開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氣,調和中焦。以參歸補虛安中,總體構成洩風木之有餘,安中土之不足。使風木得靜,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則扶土抑木,達到源流並治,治已防變之效果,確有見肝之病,各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此乃洩肝安胃一大法也。

烏梅丸的應用木土不和是治驗的主要型別,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為主。辨證要緊扣肝風同夾寒熱,乘虛內擾脾胃,治療勿忘重用酸收和調理寒熱比例,此乃臨證取效的關鍵。

二。從調理陰陽說烏梅丸。

烏梅丸本來是治療蛔蟲症、藥物 既有酸甘化陰配伍,又有辛甘溫陽、酸苦洩熱、苦辛順其升降等方法。這可謂寒熱並用,剛柔共濟,氣血兼顧,扶正祛邪集於一身。

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粘膜脫垂、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等疾病時,如果病程綿長,有形體消瘦、精神鬱悶、體倦乏力、四肢發涼、心煩口苦、食慾差、頭暈耳鳴、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可以抓住其陰陽錯雜的病機,用烏梅丸加吳茱萸、煅瓦楞子、橘絡等來治療,來針對病症的寒熱虛實俱存、上下內外均病等具體情況。治療高血壓病,對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長期精神緊張、多愁善感,除了常見的頭暈耳鳴症狀外,還出現顏面潮紅、口乾、舌紅的上熱症狀,以及四肢發涼、畏寒、脈沉遲等下寒症狀,兩者互相交錯,此時可用烏梅丸,去掉乾薑、川椒、而加用吳茱萸、生薑,取吳茱萸湯 (由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組成)之意,治療胃中虛寒,胸膈滿悶,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夢,則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黃連、肉桂組成)之意,交通心腎,治療失眠。治療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等心率緩慢症狀時,如果病程長,有精神憂鬱、頭暈、胸悶、頭面烘熱、出汗口苦等上熱症狀,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陽虛的症狀,此時可用烏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藥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療,如果出現陰陽錯雜的徵象,例如出現精神抑鬱、頭暈、顴紅盜汗、心悸、尿少水腫、畏寒等症狀時,可以用烏梅丸、生脈飲(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藥物,將原方中川椒改為椒目,以增強利水功效。

更年期綜合徵,有煩躁、頭暈、心悸、五心煩熱、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熱錯雜的表現時,也可以選用烏梅丸,能夠調理陰陽,補益氣血,達到異病同治的效果。

三。烏梅丸與厥症

烏梅丸是仲景治厥陰病厥熱勝復,寒熱錯雜之主方。蓋厥陰為陰盡陽生之髒,陽氣不復時則熱。陰氣內盛時則厥,故發熱厥逆是厥陰病的特點之一,因此,投用烏梅丸必見寒熱錯雜的虛證肢厥。辨肢厥一證,是烏梅丸應用關鍵。臨床所見,寒熱虛實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證的機理,根據《靈樞?逆順肥瘦》篇所說:“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可見,陰陽十二經脈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陰陽氣相順接,則四肢溫和;若“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烏梅丸方證時,諄諄告誡後輩臨證當辨清髒厥、蛔厥,用藥才會準確無誤。髒厥者,乃下焦命門火衰,虛陽上越的少陰虛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應以脈微而厥,躁無暫安時為主證,此即仲景所謂“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證,亦有肢冷脈微,以“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的上熱證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證互看,更要注意顯而易見的“吐蛔”一症,此為厥陰髒寒吐蛔而厥,與髒厥的獨陰無陽相悖,臨證當細辨之。

臨床應用烏梅丸。當以氣機的升降失調為依據,其病機特點必以寒熱錯雜的虛證肢厥為見證,臨證方可用之。因烏梅丸寒熱互用能和其陰陽,苦辛並進能調其升降,補瀉兼施能固其虛實。故用之則顯其效,

經方之二

真武湯-西醫只有病名沒有結果的掃尾方

-有真武湯,心衰,腎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湯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國古代人民喜愛的吉祥物。真武湯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經方中的應用地位。

真武湯具有溫陽利水,健脾蠲飲的功效,傷寒學者,經方臨床家馮世綸對其下以,“頭暈,心悸,下肝浮腫,或痛,脈沉。”用方指徵即可大膽運用真武湯。真武湯是少陰虛寒兼有停飲的主方。其病因病機是虛寒停飲,即可使用此方。作為臨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臟病。腎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慮使用真武湯。什麼頑固性慢支,哮喘,頑固性心衰,慢性腎病,腎病綜合徵。作為大醫院他們就沒有把一個小小的真武湯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樣,我除了聽筒和體溫表後只剩下藥了,我沒有氧氣沒有心電裝置,不能做腎透析,上面這此病你說怎麼辦。我用真武湯加減治癒過一例心室肥大,嚴重水腫的心臟病患者後,我對真武湯可謂別眼相看。想當時患者,曾到過三甲醫院,名老中醫,都末果,以回家準備棺材板了,小小一個真武湯可謂起死回生,功不可沒。此就是經方的力量。對於上例諸病,網友如有興趣可以到網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許多。我就不例舉了。

這裡,我還多說幾句,真武湯不但對心肺腎的病使用許多。而還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兒腹瀉。

明代醫家張景嶽說:“小兒吐瀉證,虛寒者居其八九,實熱者十中一二。”當今中醫兒科名家董廷瑤亦認為:“脾虛寒洩較為多見。尤其發病逾月者,每見陽虛寒洩,很少溼熱為患。推究病因,大抵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溫暖,飲食營養唯恐不足,結果適得其反,患兒對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風寒暑溼之襲;內而“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陽受損,水溼不運,洩瀉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兒,恣啖冰飲,一任滿足,本來“稚陽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溼所傷,必然殃及脾陽,如此,腹瀉尤易發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進,或濫用西藥,以至洩瀉旬時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陽虛寒洩之證。此時疏以真武湯,有立街稈見影之效。

  金·成無己曰:“真武湯益陽氣、散寒溼。治療陽虛寒洩, 確屬最佳方劑,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劑即可見效。方中附子溫陽散寒,得乾薑則守而不走,專事溫中,且散寒力增強,原方中生薑,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朮健脾燥溼,輔佐附子同除寒溼,茯苓滲利水溼,符合“治溼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斂陰和陽,不致附子、乾薑溫燥太過。合方總使陽氣振奮,陰寒消散,脾胃健運。水溼得化,洩瀉自愈。總之,本方既可增強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腸道寒溼之邪,消補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則虛,首當其衝的當數腎陽虛,腎陽虛及脾。脾陽虛則水溼內聚不去。腎陽虛是本,脾陽虛是標,真武湯對老年病有著斧底抽薪之意。溫腎補虛。健脾蠲飲,此真武湯也。人老之病有幾個脫離到了頭暈,心悸,下肢浮腫。凡見此症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湯,或加減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溼,溼多脾困也,困久必虛。脾虛及腎,腎為元陽,腎陽一出,溼及陽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溼化脾健。脾健則溼無聚之理。真武湯溫腎健脾,直搗肥胖病根。那有無效之理。

經方之三

黃連阿膠湯

一個陰虛內熱主打方。

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以上二條《傷寒論》高度括出黃連阿膠湯的用藥指徵。

1,首先是,心腎兩虛。

2.陰虛而生內熱。

我在臨床上凡見脈細,有陰虛內熱之症,我必用黃連阿膠湯。

臨床上可用於失眠,盜汗,衄血,複發性口瘡,糖尿病陰虛熱盛型,產後發熱,怔忡,心律不齊,胃痛,崩漏,等內外婦科疾病。

經方之四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陽氣鬱厥,四肢厥逆為辨症要點。是以少陰陰陽兩虛為本,四肢厥逆為標。來辨症論治臨床上內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洩瀉。四逆散加乾薑五味湯,四逆散加桂枝湯,四逆散加茯苓湯,四逆散加附子湯,四逆散加薤白湯。

我曾原方未加減的前題下,治癒過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脈沉細,惡寒怕冷。和一例腹痛病人脈沉弦,腹痛,喜溫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於治療肝膽病,脾胃病,肝經病如頸淋巴結核,下陰疾患,男科婦科疾患,和肝主筋,軟組織損傷之類疾病。

以上古今應用,也就是我對四逆散的總結。但以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氣機不順(肝脾不和)為重點。臨床應用之,無有不應手取效的。

經方之五-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一個包治萬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說人為什麼會患病 ,總結為陰陽失調,氣血失和。

又為什麼會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呢,那是氣機不暢所致。

何謂氣機不暢?

答曰

肺氣不宣則咳。心氣不暢則悸,失眠,健忘。脾氣滯則運化無力。肝則主疏洩。疏洩失常則情志失常,消化停滯,不能執行氣血。三焦滯,元氣無法執行,水道執行失常,則生萬病。

腎主納氣,氣機不暢,納氣之功則受阻,則累,呼多吸少。髒與腑為表裡。髒病及腑,所以大腸小腸膽胃膀胱無一能免氣機失調之亂。

小柴胡湯為三焦樞杻之劑,少陽首方,外可治表,內可治髒,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藥有柴胡,黃苓,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寒熱並用,燥溼並用,升降散斂並用,非雜亂無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體相同的見解,他說;“寒熱並用謂之和,補瀉合劑謂之和,表裡雙解謂之和,平其亢逆謂之和”。

臨床應用中可據寒熱,虛實,表裡,來調陰陽,和氣血。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表者解之,裡者清之。總之以三焦疏利為準則。元氣行則萬病終。

經雲,但見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又有口苦,目眩,咽乾。舌為白膩,脈弦為準。

古有戰亂時期,食不裹腹,從內經中分出脾胃論,多用四君,補中益氣湯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溫飽則思淫慾,思字當頭用氣機論,也可加減變通治療萬病。

具體病例,網上許多可找。我在此就不一一例出。

當今社會,病情多是錯綜複雜,小柴胡不可謂為一個重點的研究物件。對肝膽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腎,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療效。

附一個小故事。

我有一個老師,在我剛行醫時教了一個查脈看病的絕招。

他說,凡是查脈後你無法定病的話,用八個字通行天下。

那就是對患者說,你的病是“陰陽失調,氣血失和”。

上法也有變種,多在接診許多中老年病人時,他們會說,以前某某老中醫說我是寒溼熱重。是啊,而今眼目下,那個不是寒重或熱重或溼重之軀呀。

經方之六---白通湯

何謂白通湯?

附子啟下焦之陽上呈於心,乾薑溫中土之陽以通上下,蔥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陰陽格拒,因蔥白能通陽氣故為白通湯。

白通湯主治少陰病,下利。

也就是說,凡陰盛陽虛之腹瀉者,都可考慮使用白通湯。

在臨床上多用於久瀉,或素體陽虛之體。

此方對許多西藥治療無效的久瀉,有顯著效果。

經方之七-半夏瀉心湯

六經有少陽小柴胡樞機之劑,三焦則有瀉心類方樞機之劑。半夏瀉心湯則是三焦樞機之劑中的要劑。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二黃(黃連。黃苓)人參,乾薑,灸草,大棗七味藥組成。方中半夏為君,和胃降逆止嘔。二黃苦寒洩熱,乾薑半夏辛溫散寒,寒熱並用,辛開苦降,佐參草棗補益脾胃,共達到調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因其配伍精當,效專力宏,臨床上多用於各種消化系統等疾病的治療。

在應用其方時重點掌握寒熱虛實四點上。

1.虛。脾氣虛,胃陽弱,見乏力,便溏,洩瀉。

2.實。氣機升降失常見胃脘痞滿,腹脹。

3.寒。胃陽不足見惡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熱。脾胃運納不健,食積化熱上蒸見口舌生瘡,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數等。

凡見以上四點即可大膽使用半夏瀉心湯。

用藥加減情況。

1.先辨寒熱,傷寒論上以規定了劑量,在具體應用時,不必拘泥,加臨床病例的寒熱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熱多寒少,則苓連用量宜大,而姜夏參草用量要適當減少,反之,則後者加量,前者減量。

2.關於幽門螺旋菌。如果不是熱過重,則不要因螺桿菌而加重苓連用量。因為過用苦寒可能損傷脾胃之氣,不唯於病無益,反而可能有害。當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顯著,在確有此菌的前題下,適當加重苓連,或另外加入公英,銀翹,等清熱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皮時在適當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溫而制之。

3.關於痞。

半夏瀉心湯對胃動力是雙相調節作 用。不足者,增強之,張力過高,它又可緩和之。如腹脹較重者,可適量加一點辛香行氣,醒脾胃氣的藥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關於甘草,大棗的作用。

甘草,大棗,般認為甘味入脾胃,能補虛和胃。有雍滯之弊,似於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這是錯誤的。草棗在半夏瀉心湯中除了能發揮補脾和胃的作用,還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諸藥”即調和藥劑,減弱藥湯的苦味,使胃能受藥,使患者能受藥。故草棗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瀉心湯是一劑作用於中焦,疏通上下兩焦之樞機之劑。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熱錯雜者十之八九,雖藥味簡單,但效宏。不可小視。

經方之八--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

當代傷寒名醫說過一句話,你能應用此方,那你也是半個傷寒通了。

此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湯,小柴胡湯,白虎湯,半夏瀉心湯,烏梅丸 。

此方歷史爭論最多。各方面總結如下。

從方藥組成看,本方證屬半表半里的上熱下寒證。從病位分析,本方屬半表半里陰症,從六經提綱看從臨床治驗看,本方皆屬厥陰病範疇,因此此方多歸屬為厥陰病類方中,臨床應用以條文 所述症狀運用本方,廣泛應用於胃腸道 ,感冒 ,肝炎,冠 心病,內分泌,婦科病,慢性腎病,前列腺炎等等。

應用指徵

1.本方屬於治療柴胡體質的寒熱錯雜劑,這時的”熱”是指肝膽鬱熱,“寒”是指脾臟的虛寒。所以臨床即可見口苦,口乾,口中粘膩或口臭等熱象,又可見腸鳴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脹等太陰脾虛的寒象。便溏,見於大便次數增多,食冷物時更甚。便秘需與陽明病的便秘相區別,雖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無所苦,舌苔末見黃厚或燥 幹之象,腹脹需與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相區別,雖脹卻覺飢而不影響進食,脹而有失氣,腹脹並不因失氣而明顯緩解。

2.腹診,腹軟,心下部有振水音,臍旁或臍下或臍上有悸動。

3.與半夏瀉心湯同屬於寒熱錯雜劑,半夏瀉心湯以嘔,痞為主症,柴胡桂枝幹薑湯主證中一般沒有嘔證。

4.方中有瓜蔞牡蠣散。其方證的界定是“渴不差者” 所以有的患 者渴感明顯,飲不解渴,甚則喜冷飲,渴飲無度。臨床上有時易與石膏證相混淆,鑑在於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幹,口中不呼熱氣。

5.有人與烏梅丸比較,皆是厥陰劑。寒熱錯雜使用。

6.小柴胡湯解半表半里之熱。而柴胡桂枝幹薑湯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為小柴胡湯加栝蔞湯的變劑 。

摘自傷寒論壇上一例子

這些病可否綜合施治?

本人母親,女,53歲,有高血壓病史。上月查出肝血管瘤,其中一個有12X6公分,還有一個疑似小肝癌,後確認為厚壁血管瘤;輸尿管隱性結石;輕度腎積水;右肩疼痛手臂不便活動。

看西醫跑了多個科室,分別建議如下:

肝血管瘤可手術也可不手術,後未作手術;

隱性結石,無法用超聲波碎石,建議再觀察一段時間;

腎積水是輕度的,開排石沖劑一包。

右肩疑似肩周炎,只囑多運動鍛鍊,未作治療

於是,帶著一身的病,又回家了。現患者右肋下疼痛,心情不暢,口乾。

另外,五月份時,頭痛高燒臥床不起,中西醫都以感冒視之,但吃藥均不太見效。反覆三次,一個月後才漸漸好轉。當時有中醫說她溼氣重。七月,就查出這一身的病了,不知二者是否有關聯。

其實,我相信中醫,覺得若以中醫觀點視之,上述病症皆有共同病因,若以中醫手段治療,可標本兼治,還免去手術之苦。只惜不是醫道中人,自己不敢亂開方。特向各位方家求

一位會員回答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後患者用後,自我感覍各方面都 有好轉。具體到論壇上見祥情。

經方之九--梔子豉湯

梔子豉 湯的應用體會是。

枝子豉 湯由梔子,淡豆豉二味藥組成。

病因為感受外邪,或情志所傷或飲食勞倦三個方面

病機是 熱擾胸膈,心神不寧

病位是胸膈,其次是肺心。主要見症是。心煩,失眠,發熱。納呆,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數,滑,弦,浮。

參考指標是,心中懊惱或胸中痞悶,心中結痛,腹滿,嘔吐。

治療原則是,清熱除煩。

具體運用。多輔以健脾開胃,疏肝理氣之品。

主要針對疾病

1.神經系統疾病 如神經官能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失常。

2.迴圈系。心肌炎,心包炎。

3.呼吸系。肺炎。

4.消化系。食道 炎。慢性胃炎。

5.泌尿系。慢性腎炎,膀胱炎。

6.婦科疾病。功血。

總而言之是熱擾胸膈,心中懊惱則必用梔子豉湯。

圖片

經方之十--桂枝湯。

通陽要劑--桂枝湯。

我對桂枝湯的個人整理總結

桂枝湯其功有六。

1.解肌治太陽中風症。此方不是發汗劑,而是調營衛解肌。發汗與解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此點大家都知道不詳說了。《傷寒論》上有明示,若用於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氣與溫覆“以助藥力”方可汗病癒。這就是桂枝湯用於解表時在服藥方法上有其特殊所在。以是我早年用此方解表無效之原因。

2.溫中補虛。

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有三禁,一為太陽傷寒的麻黃學習制度下不可用之,二為內有溫熱的“酒家”不可用之,三是素有裡熱之人不可服,特別是後二禁,說明桂枝湯有溫中補虛之功。由桂枝湯衍生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諸方,用於治虛勞諸疾,即是溫中補虛之明證。

3.和脾胃。

在妊娠惡阻上,《傷寒論》上有“婦人得平脈,陰脈 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有此證。”此句重點說出無寒熱,名妊娠 。也就是說無表證用於治惡阻,其意是調脾胃意。

4.滋補氣血。

桂枝與芍藥等量用之,一為氣分藥,一為血分藥,兩藥等量用之,陰陽相濟,氣血相和,通斂相適。大可滋壯氣血而補虛。如《傷寒論》中“發汗,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這是無表邪,表證的氣血營陰不足之正虛身痛證。臨床上用於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關節疼痛,但無紅腫,無明顯寒熱之象,而見舌淡,脈沉無力之人。

5.調理陰陽。

調和營衛,大而言之,即是調理陰陽,調和氣血。《金匱要略》血痺虛勞脈證治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眩發落,脈虛極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之諸芤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如此氣血皆虛又兼陰陽失於交泰之候。仲景卻棄參芪歸地不用,專取桂枝湯實其陰陽氣血之虛,再加龍牡潛陽攝納,使陰陽交泰。這充分表明桂枝湯確具有補而不峻,溫而不燥,緩圖之功。更為慢性虛損勞極之所宜。

6.調血治血。

桂枝湯加入血分藥即為調血治血。如《傷寒論》中,“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此方即是桂枝湯加味而成。《金匱要略。婦人雜證脈證並治》中溫經湯主治婦人血虛且瘀所致之漏證。以是桂枝湯加血分藥而成。

總而言之。桂枝湯可表可裡,可氣可血,實為良方,如能加減變化,可治內外婦兒各科疾患。所涉極廣,但有規律所循。一是桂芍的比例,二是除用於表症外,凡治裡症,終不離溫,補之情。

桂枝湯是讀經典之要劑,在仲景書中。此方加減有二十六首之多。佔五分之一的方量。此方的份量即可想而之。

經方之十一 -----桂枝加葛根湯。

頸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湯也。

凡見項背強几几者首先考慮用桂枝加葛根湯,這是我老師說的一名臨床用方經驗之言。

《傷寒論》有: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而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此乃太陽陽明合病之方,今可用於多種疾患 。

1。區域性病變。項背不適或有拘急或強或痛或落枕或斜頸或頸椎部X線示有病變。

2,相連病變。頭昏 ,高血壓或低血壓,瞼廢,面肌蠕動。手臂麻木等。

3. 全身病變。痢疾,蕁麻疹。痙病。等桂枝加葛根湯症者。都可使用。

應用指徵是,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而惡風者。與經文一樣。

經方之十一 -----桂枝加葛根湯。

頸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湯也。

凡見項背強几几者首先考慮用桂枝加葛根湯,這是我老師說的一名臨床用方經驗之言。

《傷寒論》有: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而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此乃太陽陽明合病之方,今可用於多種疾患 。

1。區域性病變。項背不適或有拘急或強或痛或落枕或斜頸或頸椎部X線示有病變。

2,相連病變。頭昏 ,高血壓或低血壓,瞼廢,面肌蠕動。手臂麻木等。

3. 全身病變。痢疾,蕁麻疹。痙病。等桂枝加葛根湯症者。都可使用。

應用指徵是,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而惡風者。與經文一樣。

經方之十三,十四。桂枝去芍藥湯及加附子湯

原文

1.太陽病,下之後,脈 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此二方的作用均是振奮胸陽,用於治療胸痺。臨床上以胸滿,胸悶,胸痛等。

若是由胸陽不振,陰寒內盛諸證均可選 用

桂枝湯中芍藥酸寒陰柔,有礙胸滿,是去之,則變陰陽調和之劑為辛溫扶陽之劑,若兼見脈微惡寒者,為陽氣損傷較重,於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溫陽氣。

附劉渡舟醫案:李某某,女,46 歲。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每當入夜則胸中憋悶難忍,氣短不足以息,必須靠吸氧氣才能得以緩解。舌質淡苔白,脈弦而緩。辨為胸陽不振,陰氣內阻證。

桂枝10 克,生薑10 克,大棗12枚,炙甘草6 克。

服藥2 劑後證狀減輕,原方加附子6 克,再服3 劑後,證狀消除。

經方之十五--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主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者,末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應用二點。

1.體虛與產後發熱。抓住 “太陽病,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

抓住體虛,發熱,不可大汗,為辯證要點,臨床上用於體虛久熱,產後發熱,效果明顯,此時用藥關鍵在於桂枝麻黃與芍藥的用量。以芍藥制止麻桂發汗過度,以達到滋陰發汗之功。

2.用於面板搔癢病其中以蕁麻疹為重點.抓住“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為要點。

本方可作為各種急慢性蕁麻疹的基礎方大量用於臨床.囑風寒者,原方用上即可,風熱者,加知膏,蟬衣。血熱玄參,地芍與紫草。

氣血兩虛者,芪歸。

也可用於其它頑固性搔癢病,抓住 營衛不和,面板乾燥為要點。

經方之十六--白虎加人參湯

經文

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此方與白虎湯相比加人參一味,

白虎湯主治四大症“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

此方則是與上有一點不同“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無力”

2.此方與桂枝湯比。

桂枝湯主治太陽病中風其症不渴。

白虎加參湯治太陽病中風其症為渴。辨證以渴與不渴為要點。

臨床上主要用於太陽中風而渴之外,也用於陽明病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無力。

也可以用於口腔潰瘍。

經方之十七--葛根湯

葛根湯

其功有三。

1.解表 2.頸椎病.3 提神劑.

1.解表.葛根湯由桂枝加葛根加麻黃組成.凡見風寒外束,經輸不利即可使用.辨證要點有二點,一是外感風寒,苔薄白,咽喉不紅為辨症點.二是,形體肥胖,大便不實的患者.臨床只要守住這二點.葛根湯即能運用自如.

2.頸椎病,葛根湯的主症,項背強几几.提出應用指徵,部位在項背.(頸部) 凡見頸部的落枕,頸椎骨質增生,等.只要見項背強几几即可使用.只要使用過此方治療頸椎病的人,可能其樂無窮.

3.提神劑.本方葛根有擴張腦血管作用,麻黃興奮中樞神經.凡見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哈欠連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腫者必用.

1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午餐這樣吃,可以讓你瘦!瘦!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