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科學飲食是健康的物質基礎 中國自古就有“壽命長短不在天,善處飲食得永年。”“藥食同源,食療為先”之論述,救急之本在於藥,安生之本在於食。飲食是最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大自然把人類的健康決定權交給了人類自己。在健康的總分中,除了父母的遺傳基因的15善飲食結構分外,環境佔了17分,醫療佔了8分,而人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佔了60分。在生活方式中,科學的膳食就佔了13分,遠遠超過昂貴複雜的佔8分的醫療。這正應了中醫的一句老話:“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作用遠比醫療作用大得多,卻基本不用花多少錢,還省時省力。西方有句諺語“吃得怎樣,你就怎樣”,意思是,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強壯一個國家,應從每個國民做起,強壯一個國民,要從改善營養做起。要變吃飽不餓的生存式飲食,為有選擇、健身的科學飲食,通過營養預防疾病,強體健身,提高國民素質。

吃 吃的內容可能是珍饈佳餚,但更多的是粗茶淡飯,把握每一次的吃,因為每一次的吃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正所謂:吃是一種享受,吃是一種幸福,吃是對生命的延續,但吃史是一種責任。國民靠吃出健康,上世紀70年代吃的是肚飽;80年代吃的是味道;90年代吃的是品質;今天我們吃的是健康。

20世紀50至70年代:有這樣的順口滑“低指標,瓜菜代,吃得飽,餓得快,腫了大腿腫腦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無油少鹽,稀稀呱呱”。在那個物質嚴重缺乏“困難時期”的年代,“那時候就一個感覺‘餓’!”“你知道嗎?那時候光有錢還不行,還要票,什麼糧票、肉票、油票……”那個時代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土的菜餚是相似的。

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代從溫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同時外國的快餐如麥當勞、肯德基也進入中國市場。人們依稀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已經到來。

20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吃風大長,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人民幣。鮑魚、海蔘、翅肚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西餐、法國大菜、意大力比薩、日本料理、南韓燒烤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你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健康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腫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續攀升,已成為死亡率較高的疾病。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減肥。“病從口入”。古代養生家說:“爽口之物,終必作疾。”吃錯了,食物就是毒藥。病該怎麼去?現代專家形成共識:吃對了,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21世紀:吃出健康,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對迴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視。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五穀”的,魚肉要吃歡蹦亂跳的。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什麼食品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度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營養吃的很均衡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們只有掌握一些普通知識,從現實和自身的條件去做,不要不以為然,全不在乎,只要重視起來,定會有收穫。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冬季治胃病,這幾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