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對中醫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腎與脾是相互資助、相互依存的關係。在生理上,脾與腎的關係主要反映在先後天相互資生和水液代謝方面。

腎中精氣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而脾轉輸水谷精微則必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也正因為如此,在臨床上,經常遇到需要脾腎同治的情況。那麼,脾腎同治究竟如何進行呢?有什麼規律呢?

中醫上有“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之說法。水液代謝方面,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脾主運化水溼,須有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司關門開闔,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洩正常。腎之開闔作用,又賴脾氣的制約,即所謂“土能制水”。

脾腎兩髒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在病理上,腎與脾的病變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致脾陽不振或脾陽久虛,進而損及腎陽,引起腎陽亦虛,最終導致脾腎陽虛。

故臨床上常“腎脾同治”。在治法上,或溫補腎陽,兼補脾陽;或溫運脾陽,兼補腎陽,分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而分別施治。

(一)溫腎暖脾利水

溫腎暖脾利水,適用於溼從寒化或溼與寒結所致的陽虛水腫證。

因脾主運化水溼,脾腎虛寒,陽不化水,水溼內停而生腫滿,見有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厚膩等。

故常以溫陽藥與利溼藥為主組方。

(二)溫補脾腎止瀉

溫補脾腎止瀉,適用於脾腎陽虛之瀉痢證。

因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或久瀉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虛衰不能充養腎陽,終致脾腎陽氣俱虛,其症狀表現有五更瀉洩,畏寒肢冷,腰膝痠軟,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或可見眼花、視蒙、耳聾等諸虛之症。

治宜溫腎暖脾,澀腸止瀉。常以溫腎暖脾之品等為主組方,或以健脾溫腎之品為主組方。

(三)溫補脾腎祛寒

溫補脾腎祛寒,適用於脾胃虛寒及脾腎兩虛,陽虛寒凝證。

脾陽久虛,致脾陽不振,進而損及腎陽,或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最終形成脾腎虛寒,而見有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

治宜溫陽祛寒。常以溫暖脾腎、祛除內寒藥,同時配伍益氣健脾之品組方。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隔夜茶不能喝?專家驗正真假,看後簡直被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