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人生一件大事,但要想活得健康,就要剋制自己的口腹之慾。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NIA)科學家茱莉•馬蒂森,及其同事對多項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認為,只需降低進食量,就能延年益壽。
研究表明,只需少吃一點,不僅壽命輕鬆延長20歲,而且還沒有衰老的痕跡。
飯量減1/3,可以這麼做
有人會說,如果連吃飯都不能盡興,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其實不然,要知道人只有健康的活著,才會有更長久更持續的樂趣。
飯量減1/3,怎麼個減法呢?不是說讓大家不吃,而是七分飽。
一般來說這種感覺就是“七分飽”:覺得胃裡還沒有裝滿,但可吃可不吃。當然,依靠感覺判斷的前提是:不要吃太快!
1、飯前喝湯
飯前喝湯,有助於減少食慾,因為湯到胃裡後,食慾中樞興奮性會下降,飯量就會自動減少三分之一,使飽腹感提前出現。
2、細嚼慢嚥
即吃飯一定要慢。胃向大腦傳達飽脹資訊需要二三十分鐘時間,因此,吃得慢些意味著大腦意識到吃飽時,你所攝入的食物將比平時少。
3、吃完應該馬上離桌
有的人吃得差不多了,坐在那裡還不走,看著桌子上的好東西控制不住就又吃了,這樣肯定就會多了。
4、不要怕剩菜剩飯浪費
有的人已經吃七八分飽了,可看到那麼好的飯菜剩下太浪費了,就又拿起筷子想把它打掃乾淨。豈不知,這一打掃肯定就吃得太飽了。
5、多選擇含纖維和水分較多的食物
蔬菜、水果、全穀食物和湯,這些食物可讓人填飽肚子,因為它們佔用了更多的胃部空間。
如果問你會吃飯嗎?此問一出,必定噓聲一片!食色,性也,飯誰還不會吃呀!吃,誰都會,但科學的吃,並不是人人都會的。
八大黃金吃飯法則
一、兩餐間隔4至6小時
最佳間隔時間是4~6個小時,這恰好是混合食物在胃裡面停留的時間。
二、不要狼吞虎嚥
一般早餐所用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午、晚餐以30分鐘左右為宜。
三、每天儘量吃12種以上食物
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大豆堅果等食物。平均每天儘量吃12種以上的食物,每週25種以上。
四、喝湯也要吃肉
對於煲湯,很多人會說,營養全在湯裡了,其實無論雞湯、肉湯還是魚湯,湯的蛋白質含量遠不及裡面的肉,要想營養均衡,喝湯也要吃肉哦。
五、食物換著吃
在選擇食物時,同類型的食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換換,比如,你今天吃米飯,明天可以吃麵條,而後天又可以吃小米粥、全麥饅頭等。
六、吃飯不要趁熱吃
食道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耐受高溫不超過60℃。一旦食物溫度超過65℃便足以燙傷食道黏膜,時間久了,便會誘發食道病變。
七、飯後甜點要少吃
不少人習慣飯後吃甜點,但甜點熱量高,會額外增加能量攝入,容易肥胖,不利於自身健康。
八、飯後先休息半小時
飯後半小時內,還是以休息為主,我們可以做一些小幅度的運動,比如擦桌子、掃地等。
吃得少一點,就能獲得長壽與健康,科學家已經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得出了結論,咱們不妨再看一下吃太飽會引起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吃太飽惹出多種病
1、吃太飽容易惹來癌
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概率。
2、吃太飽容易早衰
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多,產生的自由基就越多,人體老化的程度就越快,相反,少吃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從而延緩衰老。
3、吃太飽容易老年痴呆
日本有關專家還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4、吃太飽容易傷胃傷腸
如果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胃部炎症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長期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5、吃太飽容易傷腎傷骨
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臟排出,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還易使骨骼過分脫鈣,患骨質疏鬆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6、吃太飽容易引發肥胖
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
吃飯太快有3傷
1、吃飯快,容易胖
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和保健管理中心以大學生為物件,發現吃飯速度快者與吃飯速度不快者比,更易發胖4.4倍,男性較之女性更易發胖2.8倍。
2 、吃飯快,不利口腔下顎發育
細嚼慢嚥,對於孩子更為重要,因為涉及到下頜的發育和口腔護理。吃慢一點好,而且要兩邊都嚼一嚼,不然難免“大小臉”。
3、吃飯快,影響心率
人在吃飯時,心跳會加快8%-10%,而吃的越多越快對心率影響越大,這對普通健康人其實沒有什麼大影響,但對於本身心臟不好的人,就很可能會導致心慌、不適等感覺。
沒吃飽就一個煩惱,吃飽了、吃快了就會有無數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