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肝病病程較長,病機錯綜複雜,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須謹守病機,治療上順應、恢復肝臟生理特性,截斷逆轉肝臟病理性改變,多法並用方可取效。

化濁解毒法

傳統觀點認為,病毒性肝炎屬溫病範疇,毒邪存在已是公認。以毒邪論治病毒性肝炎,謂“以毒攻毒”,常據症舌脈表現,臨床應用能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複製,調節免疫,防治肝炎及肝纖維化。病毒性肝炎普遍遵《內經》之旨“溼熱相交,民當病癉”,習張仲景之說“黃家所得,從溼得之”,謹記“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床皆以清熱利溼為法,然效果不甚顯著。

當從濁論治,治療濁邪有三法: ①芳香化濁法。此類藥辛香溫通,芳香悅脾,脾運復健,氣行溼化濁消。②燥溼化濁法。 ③利溼祛濁法。此三法不可偏廢,亦不可偏執一法,三法靈活應用,治溼化濁效若桴鼓。

養肝和胃(脾)法

儘管病毒性肝炎種類繁多,病機各異,並有新舊急慢之分,但木旺易克土,肝病每傳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所以養肝和胃(脾)成為治肝之常法。益氣健脾治肝病,早有古訓,張仲景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葉天士又言:“補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氣調達而不致鬱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補脾也”,明示後人既要重視“治肝先實脾”之古訓,又要謹記“疏肝即所以補脾”,抓主要矛盾,處理好調肝與和胃(脾)的關係,方可取得較好療效。

軟肝化堅法

肝病積久,氣滯、血瘀、溼阻、水停、熱結,肝鬱脾虛,陰虧血耗,正虛邪戀,肝體失養,萎而變硬,變生臌脹。這時須入絡軟堅,緩緩消磨,祛邪兼以扶正。當遵《金匱要略》之旨,緩中補虛。

行氣法

肝臟喜疏惡鬱,肝病必有肝氣鬱滯,肝失疏洩,隨之全身各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失去平衡,滯於上焦胸膈則胸悶,滯於中焦脾胃腸則腹脹,滯於下焦小腹則滿悶不適,繼則血瘀、溼阻、水停、熱結。

疏肝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疏令氣調”,《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木鬱達之”即指此而言。肝鬱為病之始。李佃貴常根據肝鬱之輕重緩急,把疏肝解鬱分為兩法: ①疏洩法。適用於肝鬱輕症。②通瀉法。任應秋講“肝氣盛的,還得用瀉法”即指此。

活血通絡法

血瘀之因,約略有四:一曰氣滯血瘀;二曰因熱致瘀,目前已公認疫毒蘊伏血分是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因。《醫林改錯》:“疫毒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三曰因溼致瘀,溼熱是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基礎,水溼內蘊阻於脈絡,血脈不通而為瘀。四曰因虛致瘀,慢性肝病長期過用苦寒,致中陽不足,最終脾腎陽虛,最終氣機失運,血不暢行而致瘀,可以說氣滯血瘀貫穿於慢性肝病的全程,所以活血法與行氣法一樣重要。但活血法一定要“緩中補虛”。

滋補肝腎法

肝病日久,溼熱疫毒蘊於血分,久久不除,耗傷陰液,先是肝陰虛,繼則腎陰虛,最後肝腎之陰皆虧。乙癸同源,滋腎即所以養肝柔肝。因肝屬木,藏血體陰,設若陰虧血少,木失水涵,肝失榮養,勢必枯萎變硬,這是慢性肝炎向肝纖維化,肝硬化發展的重要病機。所以以滋養腎陰,柔潤肝體,滋水以涵木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保肝降酶法

雖說中醫所論肝與西醫所論肝不盡一致,但是慢性肝病患者每每出現肝功能不正常,轉氨酶增高的現象,說明肝臟有損害,應從肝臟體陰而用陽考慮,這是肝體受損,應急則治其標,注意保肝降酶。

總之因“濁毒內伏”是始動因子,所以化濁解毒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應以軟肝化堅為主,化濁解毒和軟肝化堅二法均應配合養肝和胃法,助正氣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若濁毒或肝纖維化、肝硬化不著,可單用養肝和胃法。養肝和胃、化濁解毒、軟肝化堅為基本大法,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分別有所側重應用行氣法、疏肝法、活血法、滋腎法、保肝降酶法。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健康,做加法 | 蓮藕的養生價值與推薦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