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打嗝、舌苔厚膩
大便不成形、粘馬桶、口粘
胸脘脹滿、身體困重、四肢浮腫無力
經常神疲乏力、面色油光、溼疹反覆發作。
這些看似不嚴重,用不著去醫院,卻長期困擾我們的病根就是中醫常說的“脾虛”。
相信你已經看到過很多文章都提到了脾虛,也懷疑自己是不是脾虛?那究竟什麼是脾虛?為什麼我的脾會變弱呢?
脾的四個主要生理特性、生理功能:脾氣宜升、脾喜燥惡溼脾主運化脾主升舉脾主統血脾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在志為思,在形體為四肢及肌肉,其華在脣,在竅為口,在液為涎,通於長夏之氣。脾與胃通過經絡構成表裡關係。
人出生後,生命過程的維持及其所需精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生成,均依賴於脾(胃),為此中醫賦予“脾”一個很高的地位:“脾乃後天之本”。
打個比喻來說,中醫的脾就像是運化萬物的大地,脾虛就像土地貧瘠則萬物不生,所以脾虛的人肯定容易氣血虧虛、五臟六腑得不到該有的營養供應、容易早衰、收成不好。
那,如何知道你的脾好不好呢?現在的人往往吃得太好,補得太多,卻又動得太少,脾胃就像一個滾在泥沙裡的輪胎,轉動緩慢,功能下降之後,不能正常運化食谷、代謝水溼(食物中的水分)。
久而久之,會出現下面這些脾虛標配症狀:
1、脾運化失職:腹脹,沒胃口,大便不成形or便祕
一旦脾吸收傳輸食物營養的功能下降,很多食物還沒來得及充分消化吸收,就變身軟趴趴的便便了。
2、脾氣不能正常升清:疲乏無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脾氣足的時候水谷精微可以順利濡養到面部,脾虛後脾氣升清無力,則上不得精微之滋養,而頭目眩暈、面色萎黃無華、少氣懶言、肢體困重。。。
3、脾氣升舉無力、脾氣下陷:腹部墜脹、久瀉不止、脫肛、內臟下垂……
脾氣該升不升反而下陷了,這時就不僅僅是腹脹了,還會出現瀉下無度、小腹部墜脹、尿意頻頻、且尿無力;甚則內臟下垂,常見有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
4、脾不統血: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盡
如果脾氣虧虛到不能統攝血液,致使血液容易溢位脈外,血液不按規定的路徑迴圈,造成出血傾向。
造成脾虛幾個主要的原因,你犯過嗎?飲食失節:比如吃太多好吃的食物,導致了積食,損傷脾胃;睡過頭,不吃早餐,飢一頓飽一頓都對脾的傷害是很大的;
過分貪涼:小時候吃冷飲沒節制,不經意間就傷了脾胃;所有的生冷食物,都需要耗費更多的脾陽去溫煦,去運化,加大了脾的工作量;
錯誤服藥:也有不恰當地服用藥物,導致脾胃受傷的;
思慮過重:情緒不佳,想問題想的多,從而影響脾胃的;
體力活動少:久坐肥宅,運動太少了,是現代人的普遍問題。
中醫解決脾虛的三步驟:祛溼、消食、健脾。
祛溼,相當於先把輪胎外面的水擦擦乾
消積食,相當是把輪胎裡的泥沙給清理掉
最後一步才是健脾,食療對脾胃的幫助是緩慢而持久的,既是食物又是藥物,沒有太強的偏性,非常溫和,食用後可以直接作用於脾胃。
祛溼、消食、健脾三步走,讓脾氣該升的升,讓胃氣該降的降,脾運化的氣機恢復了,胃裡面的殘渣濁物騰空了,補進去的營養才能最大程度吸收。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