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章虛谷:“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溼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溼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 所以防治溼熱還要注意健脾和胃。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為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穀之海”。歷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養生要養脾胃。

另外,《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正)而變。《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這是古人對脾胃的認知和科學解釋。所以脾胃是維持人體氣血充足的源頭,一定要保證脾胃功能強健、正氣不虛,如此才能保證不招致外邪,維護身體強健。

人體溼熱的形成,也可以用此理論解釋明白。

雖然溼熱產生的病因有多種,可以說自然界的所有外邪都可招致溼熱症,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溼熱產生的決定因素。因為“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溼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溼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這是中醫對溼熱源起的最科學解釋,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人如果飲食無忌,喜食生冷,損傷體內陽氣,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溼氣積聚,久而化熱,再與從外界傳導而來的外邪相結合,首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內溼熱產生。反之,脾虛運化無力,又常招致外溼侵犯,一定會傷人身體。所以健脾養胃,養好“後天之本”,保證體內正氣充足,保證體內不生溫,就易避免溼熱上身。

健脾養胃而避免溼熱纏身,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 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裡面講“食飲有節”是很重要的一條養生原則,對健養脾胃很有益,平時少吃多餐,飯只吃七分他;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均衡供給: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晩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保證飲食的清潔、新鮮,合理選擇烹任方式,避免過食煎炸食品,不吃肥甘厚味,對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如此才能保證吃得好,更養生。

必要時斷食,吳鞠通在《溫病條辯》中指出:“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者必復,復必重也。” 這就是說發生熱病(溼熱傷脾也算)時,要“斷不可食”,熱退後亦“必須少食”。這樣才可能把邪熱統統排出體外,否則,熱病時大吃大喝,熱不易消退,人的病就不易治癒。而稍愈之後,又“大食”,又會使餘熱不清,舊疾復發。所以有溼熱傷脾胃或脾胃有其他熱病症狀時,要適當斷食對養生有益。

另外,家中應備一些解暑化溼、理氣和中、健牌益胃的藥物:如藿香正氣類藥物、人蔘健牌丸、香砂養胃丸、大山楂丸等。這類藥物對熱天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缺乏、食少納呆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炎熱的夏日裡還要喝一些補腳益胃、防暑消食、保胃氣的藥粥,以達到安度盛夏的目的。

② 起居有常

熬夜是導致牌胃虛弱,惹火上身的一種常見的不良生活方式。大數溼熱傷脾的人都有熬夜、生活不規律的情況。《黃帝內經》中講“夜臥早起,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一年四季,你根據四季時節有節律地來進行休息、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且爭取每晚10點前睡覺,每夜保證8小時的睡眠,這就有益於保持正氣,避免脾胃虛弱而招邪襲身。

情志鬱悶、憂思困脾,會對脾胃傷害很大。所以生活中我們看那些天天愁眉不展,或者愛發火、愛焦慮的人脾胃都不好。為了不溼熱纏身,為了不過早衰亡,還是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天天保持有個好心情,脾胃就不虛。

④ 適時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對於維護人體健康也是很有益的。每週3~5次慢跑,或其他有氧運動,有助幫助消化,維護身體氣血平衡,有益健康。

總之,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中醫認為,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起居不佳、情志不暢、運動不足所致,所以為了安養脾胃,不受溼熱侵襲,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上面的建議可參考。

養生要點提煉:

①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養生先養脾胃,避免溼熱纏身也要注意養護脾胃。

② 養護牌胃,從日常生活中進行調理,注重飲食,保持起居有常,優化好心情,合理運動對養護脾胃有益。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慢性胃炎一定要注重肝脾同治,方可達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