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倡“補腎不如補脾”,宋代嚴用和提倡“補脾不如補腎”,明代薛己師從李東垣注重補脾,同時又注意補腎,明末李中梓又將此發展為先後天根本論,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先後天根本論”。

李氏所謂的“先後天根本論”即是脾腎並重論。其認為人身之根本有兩方面,一是先天之本,一是後天之本。先天之本在腎,是人的資始之本;後天之本在脾,是人的資生之本。嬰兒初生,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腎。嬰兒既生,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之本在脾。脾有陰陽,宜平而不宜偏;腎有水火,宜交而不宜分。若先天稟賦獨厚,後天失養,則百病叢生。

對脾腎之病的治療,李氏總結道:“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後天根本,則有飲食勞倦之分。飲食傷者,枳術丸主之;勞倦傷者,補中益氣主之”。李氏對脾腎的治療,基本上繼承了李東垣、張潔古理脾,薛立齋、趙養葵補腎之法。但李氏的特點是“理脾不拘於辛燥升提,治腎不泥於滋膩呆滯;既反對時醫濫施苦寒,又不贊成濫用桂附。

同時,李氏主張補腎與理脾兼行。如欲以甘寒補腎,恐減食不利於脾,故在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欲用辛溫理脾,須防愈耗腎水,扶脾之中,參以五味、肉桂。李氏重視脾腎,也很注意審證分辨。如對脾胃後天而言,脾胃具有坤順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倘使坤德或慚,當補土以培其卑堅。乾健稍弛,應益火以助其轉運。其意即說明滋養無源,重在治脾以補土;運化不健,貴於益命火以助運。

如對痢疾的治療,李氏就認為此病“在腸胃者,乃屬標病。其所感之邪與所受之經,乃本病也”,“痢之為證,多本脾腎”。對虛寒久痢,李氏更主張調補脾腎,認為“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凡口腹怕冷,脈沉細,冷痢積如膠凍或鼻涕,屢服藥不愈,大便血色紫黯,均宜理中湯加木香、肉豆蔻等藥;若裡急而頻見汙衣,後重得解而轉甚,下利久而虛滑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訶子、五味子、肉豆蔻等藥;下利以五更及午前甚者,或病屬腎陽不足,火不生土者,宜用肉桂、附子、補骨脂、山藥、五味子、赤石脂、禹餘糧之類。對於本病的預後,李氏認為:“先瀉而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療;先痢而後瀉者,腎傳牌,為微邪易醫”。對臟腑虛損的治療,李氏認為“但能明先天后天根本”的重要性,則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透過以上可以看出,李氏的證治思想多從脾腎兩方面入手,常常把補中益氣湯與六味丸、八味丸合用,此其例也。李氏折衷於補脾與補腎之間,而另立新說,可以看做是溫補派發展的又一階段。清代醫家程鍾齡說:“須知脾弱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腎氣為先,若脾腎兩虛則兩補之,但脾喜燥而惡溼,腎喜潤而惡燥;故脾腎兩虛之證,須做到補腎而不助溼,健脾而不傷陰。健脾補腎,須分孰重孰輕,總宜結合病情辨證用藥。”這種觀點可以看做是從李氏之論演變而來,但更切於臨床。

2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一味常見中藥,溫脾胃而通脾胃之氣,李時珍說“暖脾胃,固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