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代人生活水平相對過去的提高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很多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和滿足感卻沒有相應的提升,這也是實實在在的現實。與自己的過去比,基本上每一個人現在吃的、穿的、用的較之以往都是大為改善,不可謂不今非昔比,也不可謂不是質的飛躍。可是內心的快樂感卻反而不升反降,沒有以前那麼常常地光顧我們了。老人們說,你們現在過的日子跟我們過去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哪來那麼多煩惱?好好保養身體就行;我們說,時代不一樣了,現代生活節奏太快,誘惑太多,壓力太重,確實感到身心疲憊,需要好好養生。

就這樣,養生成了一個熱門的理念呈現在福斯的視野裡,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養生的節目鋪天蓋地,養生的文章絡繹不絕,養生的產品也是五花八門。有這樣的市場,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多樣化的趨勢。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在研究養生健體之道,越來越多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積極參與進來,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耳濡目染關於養生與健康的關係懂得比以前早,比以前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在出社會扛上生活的重擔後確實感覺到了身體機能的迅速下滑和急需保養恢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了一幅社會大養生的熱鬧場面,老人早起打太極,晚上廣場舞;年輕人開始白天跑步,晚上泡腳;艾灸、養生茶、各種營養保健品……等等等等,應有盡有。

在理念上,養生自然是進步的,因為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與需求。只是在方法上,我想可能還有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斟酌之處。之所以熱切關注和實踐養生,自然是因為應付工作生活的繁重任務讓我們覺得身體有些吃不消了。但正如同看病要對症下藥一樣,養身也是需要弄清楚這種身體上的吃不消究竟是緣何而起的,比如生活習慣不規律,飲食習慣不健康,工作強度大,精神壓力大,心理失衡,等等。一句話,所謂的“身心疲憊”,是“身”疲憊多一點?還是“心”疲憊多一點?弄清楚這個問題的過程,就是抓住養生問題主要矛盾的過程,而抓住問題主要矛盾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講,生活工作中的疲憊感可能更多地是來自於“心”而非“身”,真正讓我們單純感到身體很疲勞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多,而且一般真有這種疲憊,我們也能通過睡個好覺、休個小假、吃餐可口的飯菜就比較容易地恢復。真正讓我們無論年長還是年輕,都在意識裡產生養生需求的,更多的應該是我們心理上的疲憊和由此而帶來的生理上的、雙重的“心力交瘁”,這種疲憊如果得不到好的保養和休息恢復,我們感到身體各方面機能出現下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養生,首先還需養心。無論是養生還是養心,這都是一個很巨集大的課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對於希望通過養生以切實提高生活品質的人來說,弄清楚自己更多地是“身累”還是“心累”、弄清楚自己養生需要先養心的原則是養生路上的一步,卻又不是可有可無的一步,而是方向性的一步。

養心的方法亦有千千萬萬,學習,冥想,鍛鍊,興趣等,都是可行的方式。這裡想特別指出的,是學習這一途徑。這裡的學習,是指學習消化心理學的知識並轉化為自己所用。知道養生的人很多,知道養生需要養心的則少一些;知道養心的有一些,則這其中知道學習消化心理學知識的就又少一些了。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其實早已不是什麼神祕莫測、遙不可及的高深學科了,而可以是像語文數學一樣的基礎學科了,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可以言而有據。人如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世界產生交集,或許還可以沒有這麼多煩惱,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是沒辦法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與社會產生任何關聯的,正因為會與社會產生這樣那樣的交集,才多了許多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和影響。而社會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響他人、又如何互相影響的學科,既具有堅實的科學性和溫暖的人性,又具有事實精確性和智力啟發性。它既幫助我們科學解釋社會現象,又啟發我們應用科學規律分析、指導生活。這正是眾多養生愛好者長期忽視而又十分有效的重要一環。

32

數學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吃什麼治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