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講“人與天地相應”、“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天地。人要想健康,就要順應天地規律。以冬天為例來說明。
一則,“必先歲時,毋伐天和”。
無論養生保健或治療疾病,要順從天時之序,首先要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當如何順應。四時陽氣有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善養生者,就要順應四時的陽氣運動規律——這是所有養生原則中第一重要的。
立冬之後,天地之間正式進入冬天,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當然也進入了冬天。冬天天地整體氣機變化是陽氣閉藏,所以我們的養生原則是:勿擾乎陽。任何行為,都當以閉藏陽氣為原則,不能妄擾陽氣,以免陽氣不藏。若冬天陽氣不藏,至來年春天,天地之間陽氣要生髮時,就容易拔根,是即謂之溫病。
二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正與邪不兩立,正勝則邪退,邪勝則正衰。所以,人要健康,就要避免邪氣侵襲。雖然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但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養生,一定要避邪。養正是避邪的關鍵,正氣不虛才能健康。但有時邪氣熾盛,一定要避而遠之。
冬季天寒,寒氣充塞天地之間。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善養生者,當注意避寒。一方面,注意穿衣保暖;另一方面,避免淋雨受風觸寒等行為。比如,冬泳即是觸寒,不提倡。
三則,“形與神俱”。
生命不但有身體,還是心理,中醫重視養身與養心兼顧。光是形體健康還不夠,還需要心理健康。現代醫學從解剖入手,重視的是形體的健康,但卻忽視了心理。在這方面,中醫可以補充其不足。
中醫認為,五臟各有其神,五臟陰陽氣血平衡,則五神亦和暢;反之,若心理健康,也有助於讓五臟歸於平衡。所以說,形與神是互相貫通的。
以形與神對比,形為標,神為本。治形不治神,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形與神俱“,才是標本兼顧,才是最高明的醫學;只有“形與神俱”,才能體健神旺。
冬天通於腎,腎在神在志。立冬之後,當“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說,在冬季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和刺激,讓心情始終處於淡泊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腎志平和,也才能養腎。
四則,“精神內守”。
《內經》養生的最高原則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達到這個境界,心不妄動,形神兼顧,自然病安從來!
如何精神內守呢?我的觀點是,一方面,儘量吃素,素可養心,可以避免相火妄動;另一方面,重視修心,特別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感恩、反省、懺悔入手,中國傳統文化裡有關於修養身心的大智慧。
冬天要使陽氣閉藏,最當精神內守。精神外散,即會擾動心火。立冬之後,當減少熾盛的慾望,保持內心平和,避免怨恨惱怒煩五毒內生,靜靜度日,以靜為主。靜則能安,靜則生陰。
五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春使志生,夏使志無怒,秋使志安寧,冬使志若伏若匿,“從之則苛疾不起”,若違逆四時陰陽和天時之序,則會生亂,內傷相應五臟,並可在下一季節發生病變,即“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入冬之後,當養藏,養靜。身要靜,心亦要靜。靜則陽氣能閉藏而不妄洩。這樣即是順應四時規律。如此養生,必然能夠健康。
尤其是大病重病以及各種慢性疾病患者,冬天是恢復健康的大好時機。若能在整個冬天借天地之力閉藏好陽氣,即是鞏固陽根,那麼,來年春天當陽氣生髮時,人體的陽氣圓運動就會又大又圓,人也就會神清氣爽。
《內經》開篇即講了全書的宗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我們如果能按這些方法來養生,就一定可以與上古之人一樣,健健康康地活至一百歲。(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