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為“將軍之官”,主一身之筋,肝之氣血充盛,筋膜得其所養,則筋力強健,運動靈活。膽為“正中之官”,主決斷。若是肝膽出現病變,不僅影響肝膽本身所主功能的發揮,還是牽連其他臟腑。肝膽疾病該如何證治?
1、肝氣鬱結
症狀:胸脅脹痛,胸悶易喜太息,多寐多夢,急躁易怒,頭暈目眩,納少腹脹,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或咽中梗塞如有炙臠,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日久氣滯血瘀,而胸脅刺痛,舌苔薄白或舌質紫暗,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如夾痰氣鬱結,宜理氣化痰。
2、熱極生風
病因;熱邪熾盛,燔灼肝絡,筋脈失養,熱極生風。
症狀:高熱神昏,角弓反張,抽搐痙攣,或四肢拘急,躁擾不安,舌質紅絳,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息風。
3、肝膽火盛
病因:鬱怒傷肝,氣鬱化火,上擾清竅。
症狀: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口乾,胸脅灼痛,或見吞酸,或有胸痞咽阻,狂躁便祕,苔黃舌紅,脈象弦勁。
治法:上擾清竅者,宜清洩肝火;吞酸者,可清肝洩火;胸痞咽阻,狂躁便祕者,可清肝通下瀉火。
4、肝膽溼熱
病因:脾胃溼熱影響及肝,肝膽溼熱蘊結,可以上攻頭目,也可下注膀胱。
症狀:面紅目赤,頭痛頭暈,耳鳴,脅痛煩渴,或有嘔吐,下注膀胱則尿痛澀滯,或有尿血,苔黃質紅,脈象弦滑。
治法:不論肝膽溼熱上攻頭目,或下注膀胱,皆可清肝利溼。
5、寒滯肝脈
病因:外寒客於足厥陰肝經,氣血凝滯,陰寒內盛所致。
症狀:少腹脹痛,牽引睪丸,偏墜脹大,或陰囊冷縮,舌苔淡白,脈象沉緊。
治法:暖肝散寒。
6、肝血不足
病因:久病耗傷肝血,或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引起。
症狀:面色無華,頭暈耳鳴,肢體麻木,爪甲不榮,筋脈拘急,舌淡少苔,脈象沉細。
治法:宜滋養肝血。
7、肝陰不足
病因:肝血不足進一步發展而來。
症狀: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物不清,煩躁不寐,兩脅隱痛,或身有躁熱,汗出,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肝陰。
8、陰虛風動
病因:熱病傷陰,陰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以致肝風內動。
症狀:潮熱盜汗,頭暈目眩,手足震顫,肢體麻木,或有手足抽搐,舌紅少苔,脈象弦細。
治法:養陰息風。
9、肝陽上擾
病因: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上擾頭目。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燥咽乾,肢體麻木,心悸少寐。如肝陽化風,可見頭痛如掣,肢體震顫,手足蠕動,語言不利,步履不穩,舌紅少苔,脈象弦細而數。
治法:宜養陰平肝,肝陽化風,可以鎮肝息風。
10、膽虛寒證
病因:情志鬱結,氣鬱生痰,痰氣上逆,或大驚以後,導致膽虛而寒,或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膽虛而怯。
症狀:可見嘔吐多唾,胸悶脅痛,口黏不渴,頭暈目眩,膽怯易驚,虛煩不寐,舌苔白膩,脈象弦滑,如氣鬱化火,痰熱互結,則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
治法:溫養膽氣,如痰熱內擾,宜清化痰熱。
11、心膽氣虛
病因:體質柔弱,心膽素虛,或暴受驚駭,漸致膽怯心虛。
症狀:遇事易驚,夜寐不安,虛煩不眠,或膽虛恐畏,不能獨臥,睡眠夢多,舌光無苔,舌質紅赤,脈象弦細。
治法:養肝安神,養心安神,鎮驚安神。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