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老年人精氣衰退,體力下降,性情變異,抗病能力亦弱,在養生上,應該謹慎調護,以防病補虛為主要原則。道教人物多以修行成仙為終生目標,雖養生有道,並不將身體健康看作是終生目的,對凡人的養生很少下工夫重視。而孫思邈本人既是一個博學的道教學者,又是一個悲天惻人的醫學大家,對世俗人的身體情況既了解又同情,又是一個長壽者,所以他為老年人防病保健作出高明的論述,是最有資格的。孫思邈論老年人的養生,多錄於《幹金翼方·養性》列《養老大例》《養老食療》各一篇專論老年人的養生。

人到了50歲以上,陽氣漸衰,心力漸退,起居之間怠惰懶散,各種謀戈都不能稱心如意,百無聊賴之際,性情變異,易生嗔怒不快之感。七情變異,日久傷人於無形之間。所以老年人的精神調攝相當重要。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子女不理解老年人的心理,見到老年人脾氣改變,就認為是老來可惡,不能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看問題。孫思邈認為,為人子者,須盡孝道,多為老人考慮,做事能稱其所須,不令老人有不快之感。在這裡孫思邈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為人子者,不植見落之木",木葉一落,老年人易觸景生情,有悲慼之感。植樹養花且要注意老年人的情緒,何況日常起居之間,更要細心為老年人考慮,著意奉養。作為老年人自己,沒有人約東自己,大多有驕怒之感,每有所需,就要求立即稱心如意。這樣每不稱心,立生不快,慎怒頓起,不利於身體健康。老年人明白這個道理,就應當小心預防。孫思邈的辦法

“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當愛情,每有誦唸,無令耳聞,此為要妙耳。又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養老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呼嗟,無叫喚,無吟訖,無歌嘯,無泣啼,無悲鬆,無哀慟,無慶弔,無接對賓客,無預局席,無飲興。能如此者,可無病,長壽斯必不惑也。"總括而言,不離道教虛靜自然的原則,用於世俗人的養生,也是非常貼切實用的。

孫思追認為:“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千金翼方·養性》)。老年人因年老體衰,關節不利,肌肉鬆弛,最易產生喜靜惡動的心理,稍有動作,一有勞累之感,即休息不動,可導致骨關節漸漸僵直,血脈執行綬慢,現代常見的老年人高脂肪堆積、肩周炎等病,有很多和運動不足有關。所以孫思邈針對這種心理,用一“極”字來著意強調,並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比喻以說明運動的益處。孫思邈在《幹金要方·養性》中的“按摩法”一篇,錄天竺國按摩法,極適用於老年人,“老人日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後百病除,行及奔馬,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之"。這種“主動說"實際上突破了道教主靜的傳統思想,道教自老子起,就認為靜能制動,靜能養神,使神清志寧,少思寡慾,氣專神純,從而影響到道教的修行多以靜為主。孫思邈沒有被這種伎統思想所侷限,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極力主張“動”,這種不囿於傳統的思想也非常了不起。老年人因年邁氣衰,在調護之餘還要依靠藥物的補養。《千金翼方·養性》說年少則陽氣猛盛,食者皆甘,不假醫藥,悉得肥壯。至於年邁,氣力稍微,非藥不救。“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對藥物有廣博的認識,更難得的是,孫思邈針對老年人的特點,專門制方17首,錄於《幹金翼方養性》中的"養老食療"篇,在中國醫學史上專門論述老年病這大概還是第一次。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冷空氣又殺到了!該如何保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