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病的辨證,首辨胃痛、嘔吐、呃逆等主症。分別寒熱虛實的不同。
由於胃為陽腑,喜潤惡燥,以和降為順,故其治療原則應以滋潤胃陰(與脾相對而合)、和降胃氣為主。然因胃與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故論治應參合進行。
二.證候分類:
(1)胃熱證:胃院陣痛,痛勢急迫,心中煩熱,嘈雜易飢,吞酸嘔吐,甚或食入即吐,或伴嘔血,口渴喜冷飲,或口臭,牙眼腫痛糜爛,便秘,舌苔黃,脈數。可見於急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牙周炎、口腔潰瘍等。
(2)胃寒證:胃痛綿綿,泛吐清水,或院脹疼痛,持續不已,感寒或伏冷後加重,怕冷喜熱,得溫稍舒。或見呢逆,舌苔薄白而滑,脈來沉弦。可見於慢性胃炎、清化性潰瘍、幽門梗阻、胃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3)胃實證:脘腹脹痛拒按,嘔吐酸腐,噴氣泛酸,或口臭齦腫,大便不爽,納谷較差,舌苔厚膩,脈滿而滑。可見於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疾患,
(4)胃虛證:
a胃氣虛寒:胃院隱痛,飢餓時明顯,食後減輕,喜溫喜按,多食則不易消化。泛吐清水,大便溏軟,舌淡苔白,脈細軟無力。可見於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患。
b胃陰不足:脘部灼痛,嘈雜似飢,或杳不思谷,稍食即脹,乾嘔噁心,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形體消瘦,舌淡紅少苔,脈細數。可見於萎縮性胃炎、熱病後期、糖尿病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