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酒在醫學上的應用,是中國人對世界醫藥學的一大貢獻。中國古代用酒治病非常普遍,在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中舉不勝舉。《內經》中有用酒療疾的內容;《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酒的方劑多達16種。由於白酒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保健身體等多重作用,因此被譽為“百藥之首”。

中醫認為,白酒歸心、肝、胃、肺經,功效舒筋活絡,止痛散寒,溫通經脈,振奮陽氣,緩解疲勞,引行藥勢等作用,用於風寒溼痺,筋脈痙攣,且有導引其他藥物到達病所之功,《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酒的藥用之道。

但是這裡要說的是,雖然很多人認為酒性為溫熱,但實際上白酒性是寒的。

酒在醫藥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溶媒。很多藥物的有益成分,用普通方式難以獲益,而酒作為有機溶劑,能溶解一些不溶於水的成分,使得人可以有效利用此類藥物。再加上酒有導引藥物成分執行的能力,因此成為組方配伍中寶貴的引藥。而且,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

《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因為它除了導引藥物成分外,還能提高其他藥物的效果。古人說“酒以治疾”,事實上,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

但要說的是,古代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鉅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祕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臺祕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也有六處。

這是因為,以酒入藥,多具有用藥少,簡便易行的特點。這也是其他藥物很少具備的特性。

現代研究認為,酒中的乙醇能被人體氧化成乙醛,然後氧化成乙酸。這種氧化過程可促使體內血液流動加快,脈搏加速,呼吸加快。因此,適量飲酒,可促進人體胃腸分泌,幫助消化,加強血液迴圈,增加細胞活力,營養肌膚,解除疲勞,增加體溫。

因此,酒的確有著諸多優點,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故而被譽為“百藥之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肌酐高了怎麼辦?可通過4種方法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