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第8種癌症。 5年生存率約為15%-25%,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使生存率明顯提高,很多患者可達到治癒的效果。預防和篩查是減少食管癌發生發展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紹食管癌的危險因素和預防策略。
吸菸
吸菸是發展食管鱗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與非吸菸者相比,吸菸者患這種疾病的風險是5倍。 然而,有些地方吸菸不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種族差異可以解釋這些地理差異。 在一項關於我國食管癌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中,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吸菸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而飲食相關因素似乎在食管癌的發生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臺灣的一項研究將當前和以前的吸菸者與從不吸菸的人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與沒有這種習慣的人相比,吸菸者和既往吸菸者的相對風險分別為4.2倍和3.4倍。
酒精
酒精是食管癌的明顯危險因素。 相對風險(RR)隨著攝入的酒精量的增加而變化,在1.8和7.4之間變化,取決於每週的飲酒量。東南部非洲的玉米啤酒,波多黎各的蒸餾含糖飲料或美國卡羅來納州的某些威士忌,導致食管癌的全球“發病高峰區”。
茶和咖啡
單獨飲用咖啡和綠茶與癌症之間的相關性在頭頸部癌中是一致的,但在食管癌中卻不相同。 在高體重指數患者(肥胖)中,每天喝1杯咖啡與食管癌呈負相關,在低體重指數患者(消瘦)或每天消費超過1杯咖啡的高體重指數患者中,這種關係不顯著。
飲用熱飲料直接與食管粘膜接觸可產生致癌作用,並且由於直接熱刺激,在食管上段比下段食管具有更大的有害作用。 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專家小組得出結論,儘管缺乏證據,但高溫飲料是食管癌的有限或暗示性原因。這一發現與中國人口特別相關,因為它更喜歡喝熱飲。 實際上,食品的高溫是與食管癌風險相關的最強風險因素,該人群的可歸因風險為14%。
特定食品
胃鏡檢查是診斷食管癌及其癌前病變的金標準。
對於貧困地區和難以追蹤目標人口的地區,從50歲開始終身篩查一次,隨後3年追蹤檢測出的輕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
從40歲起開始三次篩查,監測輕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適用於有醫保的地區以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