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同樣是腹脹、 吃不下飯、拉肚子,有的是虛寒引起的,有的是溼熱導致的,有的和脾胃氣機不調有關。因此,仔細分辨病因和型別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知道來用哪種方法來調理,做到對症調養。

下面就來看看脾胃氣虛和脾胃陽虛有哪些表現,應該如何調理?

一、脾胃氣虛

脾胃氣虛是指由於脾(胃)氣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納、腐熟及運化功能失常,常因年老體弱、 久病、過勞或過逸引起。

脾胃氣虛則容易出現消化功能差、胃口不好、大便稀溏、身體睏倦乏力、精神不濟、頭昏腦脹等症狀,如果因為脾胃功能差,身體的營養精微跟不上,也容易造成五臟六腑全面的虛損。

臨床表現

腹脹納呆,食後脹基,瀉洩,肢體倦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嚴重者出現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症狀,亦會出現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症狀。

日常有哪些表現?

①平時乏力,飯後易困:很多患者朋友會有吃過飯後覺得非常疲倦,容易打瞌睡的症狀,這通常與脾氣虛相關,因為身體過多的能量用於消化食物,大腦的供血量減少,會容易疲倦,頭腦不清醒。

②手腳軟弱無力:我們身體的肌肉是歸脾氣所管的,如果脾氣虛弱,反映在身體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手腳容易無力。手上沒辦法拎較重的東西,且走路時間稍長就會上氣不接下氣。

③少食體胖:生活中很多朋友飯量很小,吃的東西也比正常人少,可是卻很容易發胖,這類症狀也是脾虛導致的,脾氣虛代謝能力就會下降,很容易引起肥胖。

④消瘦:脾氣虛的人也可能有消瘦的傾向,攝入水谷不容易被吸收;睡覺時流口水或者睡眠時目露白睛,以及大便不成形也可能是脾氣虛的表現。

調理方向

以補益脾氣為主。

脾胃陽虛

脾胃陽虛是指因素體脾胃陽氣虛弱,失於溫運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一類病證。

臨床表現

脘腹冷痛綿綿,喜溫喜按,空腹痛重,飯後痛減,易犯吐清水,納呆腹脹大便完谷不化,便溏瀉洩,嘔吐,小便清長或不利,白帶多而清稀,形寒肢冷畏寒喜暖,面目失華或浮腫,舌苔白滑等。

日常有哪些表現?

1)手腳冰涼、易怕冷:脾陽虛就是陽氣受到破壞,身體熱量會較之健康體質有所降低,因此如果自身比其他人容易怕冷,夏天也會手腳冰涼,不能耐受寒涼飲食,那麼十有八九是脾陽虛引起的。

2)吃生冷食物、受涼後容易腹脹、腹痛,甚至腹瀉清谷:脾陽虛通俗來講就是身體消化吸收的器官功能開始下降、不足,人體的能量開始缺乏,身體的血液流通不暢。因此當我們吃了生冷食物之後,消化系統的功能沒辦法完全發揮,就容易引起腹脹、腹痛。

調理方向

以溫脾暖胃、緩急止痛為主。

總結

脾胃陽虛是脾胃氣虛的繼續,突出為脾陽不振,中氣虛寒。由於虛所以食少納呆,因為寒故不能運化水谷,化生氣血,助長體力,因而面色萎黃,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而脾陽虛甚,陰寒則內生形成寒凝氣滯,腹中冷痛,重時更可發生腸鳴洩瀉,完谷不化;此時再如果有寒邪侵襲或食入生冷之品,當然就會使本證更加增重。舌淡苔白,脈象沉細無力,都是中陽虛衰之象。


溫馨提示

1、圖文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未涉及具體用藥)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秋冬季節如何打響降壓保衛戰?醫生建議:這三點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