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也被很多人稱為“老年痴呆”,是在衰老的基礎上,外加各種病因導致的、以記憶等認知功能逐步衰退的最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醫學上尚無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
1. 阿爾茨海默病會遺傳嗎?
徐俊教授:在患病人群中,只有5%的人群是單基因遺傳。換句話說,100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只有5個是因為攜帶了突變基因,而且突變基因是致病性的,這個比例很低。
對阿爾茨海默病來說,最常見的遺傳易感基因就是載脂蛋白E4基因,攜帶者如果攜帶一個雜合子,有3-4倍的發病風險。如果有2個雜合子變成純合子,風險會增大10-12倍。
看起來遺傳基因導致的比例增加這麼多,很多人會擔心。但我國目前七八百萬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機率不交叉重疊,只是增加了風險。相較於擔心遺傳,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2.哪些人容易得認知障礙?
徐俊教授:第一,有慢性疾病沒有很好管控的人。比如三高人群,家裡有直系親屬患了阿爾茨海默病但不重視,慢病沒有得到很好管控,這是最常見的高危人群。
第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運動、睡眠、社交網路持續的自我學習、技能沒有得到很好維持。
第三,老年期退休後懶散、不定期體檢。退休以後吃睡慵懶終日,不願意和別人交流,迴避每年的體檢,這部分人群也存在一定風險。
3. 阿爾茨海默病和腸道也有關?
徐俊教授:大腦和腦外的臟器有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比如說肚子餓了,頭腦發昏,可能是低血糖;吃的飽了就覺得嗜睡,這是特殊的食物動力效應,內臟器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疾病不會只存在腦子裡面。
比如帕金森病,最近幾年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都明確提示它存在從腸道向大腦蔓延或病理進展的趨勢。此外,越來越多研究也表明,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腦內炎症,從而引起認知功能退化,嚴重將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在藥物治療方面,也出現了基於腦腸軸機制的AD新藥,例如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主要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來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症,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副反應相對較小。那麼這種新機制藥的療效是不是更好?是不是能夠更早期利用這些藥物去幹預和預防AD?現在證據還不能充分說明這一點,那麼我們也期待更多循證醫學的證據。
4.阿爾茨海默病能治好嗎?
徐俊教授: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慢性疾病,我們一定要記住,與疾病長期共存是治療的最主要目標。能夠定期固定就診救治的患者和沒有很好依從性的患者,從診斷到釋放的差距非常顯著。
其實作為患者,不可能全部到北上廣來看病。在當地有熟悉自己病情的主診醫生對穩定病情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在主診醫生的推薦下,尋求更高級別的專病中心。但最終的長期管理和互動,一定要在當地的醫生管理下,包括專科醫生、護理團隊、康復團隊,這種對他熟悉情況和知根知底的管理,才是這一類疾病長期全面管理關鍵的抓手。
5. 阿爾茨海默病用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徐俊教授:第一,用藥要從小劑量開始,要個體化滴定。因為人種之間有差別,中國人的體重或者藥物的耐受程度比西方白種人可能會少很多,所以不能直接生搬硬套,拿國外的藥物方案來用。建議用藥從小劑量開始,滴定化調過程。
第二,服藥後要嚴格監測不良反應。實際上,藥物每加多一種,藥物之間就存在潛在的相互作用。我們應該要密切監測,看它的嚴重程度分級。
第三,藥量增加要細水長流,不求全效。如果患者服藥還沒有達到標準計量,就已經能夠很好地感受到藥物帶來的症狀的改善,可以緩一緩,不一定要快速地再增加藥量。除非患者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各方面的客觀條件希望獲得更好的效果,那和主診醫生充分溝通以後,可以再進行藥物的調整。
6.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多久複診一次?
徐俊教授:一般建議沒有認知損害的半年複診一次。有認知損害或者已經治療了但是效果不明確的三個月複診一次。
複診既可以是線下的,也可以是線上的。形式可以是做各種各樣的量表、抽血、影像學,這由研究中心來決定。
這對於認知功能的保持、認知功能變化的記錄來說非常關鍵。除了關注患者的認知功能,還要關注他的精神行為症狀,及時複診,醫生會給予相應的提醒或者藥物的調整,防止患者出現不良的後果或者意外。
自:健康時報
受訪專家:徐俊,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