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陰虛證與胃熱證均有熱象,具備了津傷胃熱,胃失和降,納運失職的共同病機,故有胃痛、善飢、口乾渴、大便乾結、煩熱、嘔吐、形體消瘦、舌紅、脈數的共同症狀。
胃陰虛證:
因胃中津液不足,陰不制陽,虛火內生,胃虛有熱,氣機不利,胃中失和,則納食減少,飢而不欲食,因有熱消谷,不欲食則屬胃納不佳。胃中陰津虧乏,胃絡失於濡潤滋養,經脈失運,氣滯不通,脈絡拘急,則胃脘部隱隱作痛。胃為中焦陽土,開竅於口,若津傷液燥,不能濡潤食道及口咽,則口咽乾燥,屬陰津不足,非實火耗津,故所飲亦不多。
胃腸相接,胃液充足,則能下潤腸道,傳送糟粕成糞便而排出體外,若陰液不足,大腸失於滑潤,傳導失職,則出現大便乾結,或便意缺乏,胃有虛熱,氣機不暢,胃氣失和,故胃脘部痞塞滿悶,因虛致痞。
陰液不足,精血不充,則形體消瘦。胃陰虛損,胃不得濡潤,胃氣失於順降而上逆,則為乾嘔。虛火上逆動膈,則呃逆;胃陰不足,虛火內生,故午後及夜間煩熱。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為陰虛津不上承,內有虛火之象。
胃熱證:
胃中蘊熱,壅滯經脈,氣血逆亂,氣機阻滯,則胃脘部灼熱疼痛。裡熱熾盛,灼津耗液,津不上承,則煩渴,引水自救。肝經鬱熱,橫逆克犯胃土,肝胃氣熱,逆而上奔,可見吞酸嘈雜,嘔吐,食入即吐。對吐酸的病邪病位,“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
胃中有火,火能殺谷,腐熟過盛,則消谷,谷消則善飢,胃腑蘊熱,循經上蒸,氣血壅滯,故齒齦紅腫熱痛潰爛,陽明胃熱燻蒸,火迫氣逆,熱傷榮血,血隨火氣升逆而為上部出血:鼻衄、齒衄、吐血鮮紅,胃中腐濁之氣隨火上行,則口臭。火熱內盛,消灼腸中津液,大腸陰液虧乏,不能滋潤腸道,傳導失職,故大便祕結。胃火壅盛,下及膀胱,熱盛傷津,小便化源虧乏,故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為裡熱內盛,氣血執行加速之徵。
胃陰虛證與胃熱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胃痛,但前者是胃脘部隱隱作痛,屬陰液不足,胃絡失養所致;後者是胃脘部灼熱疼痛,屬實熱氣滯胃腑所致。
二者均有善飢,但前者是飢而不欲食,屬虛火盛,但胃納差;後者是消谷善飢,屬胃火盛,腐熟過亢所致。二者均有津傷的症狀,但前者是口咽乾燥,屬陰虛不濡潤口腔、咽喉所致;後者是口渴喜冷飲,屬邪實熱盛,傷津耗液。
二者均有大便乾結,但前者是陰液虧虛,不潤大腸,傳導失職;後者是熱盛腸燥,糟粕不行。二者均有煩熱,前者是陰虛發熱而心煩;後者是熱盛擾亂心神而煩躁。
二者均有嘔吐,但前者是虛火氣逆的乾嘔呃逆;後者是胃火挾肝氣上逆的嘔吐吞酸嘈雜。
此外,胃陰虛證,尚兼有食慾不振、胃脘痞滿的胃陰不足、受納功能低下的症狀;而胃熱證,則兼有食慾旺盛,並有齒齦紅腫熱痛潰爛,口臭,鼻衄,齒衄,吐血鮮紅的胃腑功能亢進、熱蒸胃絡、迫血妄行和胃熱挾濁氣上逆的症狀。
胃陰虛證的舌脈是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胃熱證的舌脈是舌紅苔黃,脈滑數。前者是陰虛津傷;後者是熱盛氣血執行加速。
胃陰虛證和胃熱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為胃中陰液虧虛,失其濡養滋潤,上不能潤咽,下不能滑腸,受納功能低下,胃失和降,虛火內生;後者病機為胃火熾盛,受納功能亢進,熱盛傷津,熱迫血行,和降失常,氣血壅盛。
前者是陰虛生內熱為虛熱證;後者是火熱內熾為實熱證。陰虛多致熱盛,熱盛又損陰液,而致陰虛,二者互為因果,臨床陰虛和熱盛可同時並見,不管起因是陰虛,抑或是熱盛,終能導致陰虛熱盛的共同病理轉歸。
若胃陰虛日久,亦可損傷腎陰,形成胃腎陰枯液涸;若胃火熾盛,津傷液燥,則可形成噎膈;邪熱挾濁氣,上壅氣機,則可致痞滿;熱熾胃中,蒸騰於外,可致身熱;津傷筋脈失養,則病痙證;邪熱循經上攻,則病頭痛;若胃熱日久,耗氣傷陰,則可形成胃的氣陰兩虛證。
胃陰虛證和胃熱證,二者病位均在中焦胃脘,但後者常與肝相關。
胃陰虛證,治療宜滋陰養胃,降火和中,而胃熱證,治療宜清胃瀉熱,降逆和中。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