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本會議記錄本
採訪伊始,汪承武從辦公室的書櫃裡抱出了厚厚一匝筆記本,有的封面已經脫落,皮面斑駁陸離,紙張也打成了捲開始泛黃。從2004年至今,18本筆記本,更是一部回憶錄,字跡越來越潦草,卻是本本字淺情深,書寫下了黃山首康醫院的一段段歷史。
汪承武,副主任醫師,黃山首康醫院副院長、血液內分泌科主任。
時間倒退回2004年,彼時的黃山首康醫院剛剛開業,黃山市的醫院幾乎都還沒有開始使用電子病歷,但黃山首康醫院已經牽頭引進了超前的HIS系統。時任急診科主任的汪承武白天在心電圖B超室工作,晚上在急診科輪夜班,還擠出時間與同事們每天集中在行政樓的四樓演練系統,醫生、護士、收費、藥房相互配合,感覺既新鮮又頗有挑戰性,每天樂此不疲。在開業的第一個月,汪承武幾乎每天都要在晚上12點之後才能離開醫院。源於這樣的磨練和情感,如今身兼黃山首康醫院副院長職務的汪承武依然分管著醫院的資訊科。
後來,汪承武乾脆住在了醫院在附近租的宿舍樓裡,與同事們“廝混”在一起,一同應付繁忙的工作,每隔兩天一次夜班,日子過得充實而飛快。直到有一天,手機來了一條資訊,驚得他一身冷汗。短訊息來自夫人,內容三個字一個問號:“家要否?”這才讓汪承武想起,離家已經兩個多月了。
有段時間,汪承武接手醫教部,需要動員老主任給年輕人上課。為了使培訓效果更好,汪承武每天下班以後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做PPT,有時候為了一張圖文並茂的片子,可能要耗費一兩個小時。
回想起和黃山首康醫院最初的這段時光,汪承武說到:“雖然忙碌一點,但自願去做的事總是讓人身心愉悅的。近幾年偶爾回去老友相聚,聽到最多的一句卻是“你這一步走對了”。每每聽到這些,感覺很是欣慰。感謝當年跳出體制內的毅然決然,感謝一直以來所有人的努力,讓我活成了現在自己喜歡的樣子。”
雷打不動的星期二
每週二下午,黃山首康醫院住院部11樓血液內分泌科的示教室,住院的糖尿病人、本院的醫護人員、陪護的家屬,甚至是醫院裡的保潔、護工,大家圍坐在一起,聽汪承武講課,一週都未曾落下。從指導糖尿病人的飲食、運動,到胰島素注射時常常存在的問題,講大家聽得懂的,說大家能做到的,這樣雷打不動的週二“約會”,已經進行了5年。
長年累月地宣教,汪承武早就信手拈來,將枯燥的專業知識化作老百姓們一聽就懂的語言娓娓道來。2017年,汪承武被評為安徽省健康素養巡講專家。每個月,他都會走進社群,對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開展宣教,走進企事業單位,為員工解讀體檢報告,進行慢病宣教,也曾在安徽省康復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年會上進行《二型糖尿病蜜月期》的講座分享。
採訪當天下午,在由黃山市衛健委主辦的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管理人員培訓班上,汪承武向黃山市所有衛生院的院長們分享了一場《基層糖尿病指南解讀》的講座,推動基層糖尿病管理同質化。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
“好多了啊,都會笑了!”一進病房,汪承武便向一位老爺子揮了揮手,走到床邊細細看了看血糖儀上的資料,跟身旁的醫生強調到:“今天給他做一個B超定位心臟積液的位置,你們一定要有一個人跟著去,因為患者體位稍微動一下,都會改變定位,有人跟著去會更清楚準確。”給老爺子查完體,汪承武又與家屬溫言商量到:“我們上午就把積液抽掉吧,下午萬一有什麼不舒服的我們醫生都在,不然等到晚上就只有一個值班醫生了。”
血液內分泌科裡住著的老年人居多,大家都對這位溫和儒雅的主任有著深厚的信賴。上午剛查完房出來,汪承武被一位84歲老奶奶“攔”住了:“我這次是查出來脖子上有個斑塊,就又來您這兒住院了。反正我把命救交給汪主任啦,您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子女笑著告訴我們,很多老人家脾氣很倔,誰的話都不肯聽,唯獨願意聽汪主任的話。有時候他們實在勸不下去了,就會跑到汪承武這裡來“搬救兵”,也因此大家都交成了知心朋友。有次3個80多歲的老人家過來住院,還會因為汪承武跟誰多囑咐了一句話而開玩笑地互相“攀比”。
早在2005年,汪承武便在黃山市率先了開展胰島素泵治療,並撰寫了《胰島素泵強化療程與效果的觀察》一文,在2008年全國糖尿病年會書面交流。但除了技術,汪承武覺得,醫生更要細心觀察病人,重視病人的主訴,因為病人對病症的表述是最直觀和清楚的。特別是針對一些疑難病症,醫生帶著疑問就一定會去翻閱資料,去琢磨和學習。所以說,病人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幾年前,有兩位老人的病情就讓汪承武記憶猶新。一位老人總是在飯後出現頭暈症狀,坐立、走路都犯暈,只能在床上躺2個小時方能緩解。輾轉了市立、省立的多家醫院都無好轉,正在家人打算帶去上海求醫時,汪承武說:“不如帶來讓我仔細觀察觀察,先排除一些疾病。”透過仔細向老人家詢問病史和平日服藥情況,汪承武發現,老人家是由於降壓藥服用過量導致的頭暈。恰是因為頭暈,家裡人更覺得是血壓高了,又繼續加藥。果然,重新調整降壓藥和劑量後,老人家的頭暈症狀慢慢緩解了。
另一位是汪承武某次去陽湖社群患教結束後,一位老爺子找到了他:“我得糖尿病五六年了,之前用胰島素一直控制得比較好,但最近兩個月血糖總是不穩定,下腹部還覺得脹痛。”老人的主訴引起了汪承武的警覺,考慮到可能會有其他升糖激素在作怪,便讓老爺子儘早來醫院做個全面檢查。正是多虧了這份警覺,老人家第二日來到醫院,不久後被確診為肝癌,因為發現得比較早,預後良好。
“用心去對病人,用熱情去做事情,你會收穫很多樂趣的。”一年冬至,他恰好值夜班,正忙著,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由女兒陪著,冒著冬夜的嚴寒,送來了餃子和自己親手鉤的毛線鞋:“我看過你們的排班表,記得你是夜班。今天是冬至,一定要吃頓餃子的!”那一刻,餃子蒸騰的熱氣和毛線鞋厚實的手感暖進了汪承武的心底。
歷年來的“優秀科室”
一走進血液內分泌科,目光就會被護士站對面滿牆的“優秀科室”獎狀和錦旗吸引,成立科室以後,幾乎每年,科裡都會領會各種榮譽。汪承武總是告訴年輕醫生們:“糖尿病患者就診比例越低,你們就越成功。”未來分級診療不斷深化,糖尿病人應當在基層獲得基礎的、規範的治療,綜合性醫院醫生應當有能力救治更多疑難、複雜疾病或者併發症。因此,對於人才梯隊的培養,在糖尿病、甲狀腺、性腺以及骨代謝方面,汪承武會結合科室醫生們的興趣和學科發展方向,幫助他們設定不同的事業規劃。
作為醫院較早使用遠端會診中心的科室,血液內分泌科在汪承武的帶領下,與上海瑞金醫院等名院保持著緊密聯絡。特別實在疫情特殊時期,遇到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這樣預後兇險的疾病,透過遠端會診中心的兩臺電腦、一組攝像頭、一條光纖,遠隔千里之外的名院專家便跨越了山河,來到患者面前,同時也帶動了科室對於危急重症患者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
“平易近人,和藹又幽默,聽到我們喊科裡哪個同事的外號,也就跟著喊。”
“雖然平時很忙,但只要科裡有事,就算是三更半夜,也會立即趕來,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和底氣。”
“對病人特別好,看不得病人受苦。有次遇到病人家庭特別困難,就把錢給護士長讓組織捐款,最後大部分的錢都是他捐的。”
“溝通能力特別強,再不滿意的病人他都能扭轉乾坤,再小的事情他都會幫病人辦到!”
這些都是科裡的同事們對汪承武的印象。
汪承武能清楚地記得科裡每個同事的生日,在當天發一個小紅包,送一句小祝福。12月25日,是汪承武的生日,每年的今天,大家也會為他訂上蛋糕一起慶祝,儀式感十足。
“對90後的小醫護們,我像是嚴父,會手把手地教他們成長。在並肩奮鬥十幾年的老同事那裡,我更像是一名兄長。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工作,每天相處的時間比和家人都長,我想讓大家在這裡就像在家裡一樣愉快和、溫暖!”汪承武笑意滿滿地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