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成書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奇病論》),這一認識極其精闢。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飲食因素。最早發現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見於唐初甄立言《古今錄驗方》,至今也有1400多年了。

中醫對糖尿病不僅有精闢的理論認識,更有極其豐富的經驗。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消渴,其所擬之人參白虎湯、腎氣丸這兩張處方至今還用於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初、中期多為氣陰兩虛,其病在脾;中、後期則腎、心、肝、肺四髒皆受其累。

中醫的脾,其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也就是把飲食物的精微,透過肺的氣化作用而敷布全身,這一功能,又叫“轉輸”、“散精”。脾虛則運化失職,於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

至於脾虛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飲食,二是勞倦,三是缺少運動(金代劉河間稱之為“逸病”),四是肝氣鬱滯,影響及脾(古稱“木乘土”)。飲食因素實居其首位。

脾與胃相表裡。胃主納,飲食太多、太好,或暴飲暴食,遠遠超過脾胃負擔,初尚不覺,久之則必然傷胃損脾,既傷脾胃之氣,也傷脾胃之陰。氣虛則功能衰減,納化皆失其常,陰虛則熱自內生,津液為之消爍。

於是“三多”(多飲多食多尿)、“一少”(體重減輕)、“一乏”(乏力)的典型症狀就漸漸出現了,其合併症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壓也紛至沓來,甚至出現得更早,且往往和糖尿病互為因果。

應當指出:西醫所說的“胰”包括在中醫“脾”的功能中。因此,中醫治“脾”,也包含了治“胰”在內。如前所述,中醫學的“脾”,主要是一個主運化的功能單位,而非西醫的解剖學單位。

今日臨床所見的糖尿病,並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的表現才被發現,很多患者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血糖高、尿糖陽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潛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發現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腦血栓、高血壓、高血脂、白內障等糖尿病併發症,然後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

既然先進的檢測技術,可以在上述可怕的併發症出現之前發現糖尿病,那麼,此時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就可以預防或推遲併發症的發生,使“壞事”變“好事”。

我治療糖尿病的思路是基於糖尿病多見脾胃氣陰兩虛的認識。但有偏於氣虛的,有偏於陰虛的,亦多氣陰兩虛的。此外,糖尿病亦多夾瘀、夾痰、夾溼或溼熱、夾氣滯,但氣虛、陰虛是本,這些都是標。原則上是以治本為主,標證突出者,有時也需要先處理標證。病情複雜者尤須具體情況作具體地分析和處理,不能拘於任何一法、一方、一藥。

茲大略而言之:偏於氣虛的,表現為乏力,腿軟,稍活動即覺累,口不甚渴甚至根本不渴,飲水多則腹脹,食不多,多食即脹,大便溏或便次增多,但餓了又極難受,甚至會心慌,出汗,消瘦(體重銳減)或肥胖,腹大,肌肉綿軟,舌體胖大,齒痕,苔白膩,脈弱。

偏於陰虛的,表現為口渴,雖飲很多水也不解渴,心煩易怒,消谷善飢,消瘦,尿多,大便乾結,甚至數日一行,舌紅苔少,脈細數或滑數。氣陰兩虛的,則兼氣虛和陰虛兩種證候。

氣虛為主者,我常用補脾益氣為主,常用藥如生黃芪、黨參、紅人參、黃精、山藥、蒼白朮;脾氣下陷,便溏,便次多者,加幹荷葉、葛根以升清陽。此外,適當佐以養陰藥,如玄參、旱蓮草、女貞子。

陰虛為主者,以養脾胃之陰為主,常用藥如麥冬、玄參、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玉竹、天花粉、西洋參、石斛、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等;陰虛燥熱而渴飲無度者,加石膏、知母;心煩,消谷善飢,加黃連、十大功勞葉。

由於脾失健運,既不能輸布飲食精微,又不能將水溼排出,故亦常見脾虛溼盛或脾虛溼熱之證。前者飲水不化,飲後、食後脹滿不適,食不多,大便稀溏,苔膩舌淡,脈濡。後者渴不思飲,心中嘈雜,似飢非飢,似飽非飽,痞滿,噁心便溏,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前者宜溫化健脾,常用蒼白朮、厚朴、陳皮、薏苡仁、扁豆、木瓜、藿香、谷芽、山楂、建粬、車前草、茯苓、澤瀉。後者宜清化溼熱,常用薏苡仁、藿香、佩蘭、黃芩、茯苓、澤瀉、車前草、建粬、豆卷、雞內金、杏仁(通利三焦)、枇杷葉(醒胃)。可以認為這是糖尿病的變證變法,但就辨證論治的角度說,變法也是常法。脾虛溼盛,補陰藥如地黃、麥冬,嫌其膩;益氣藥如黨參、黃芪,嫌其壅,都不可概投。

我的驗方“四桑湯”,用桑葉、桑椹、桑白皮、桑寄生,對糖尿病無明顯症狀,僅化驗血糖高者,配合苦瓜(每天1根榨汁服),有降糖之效。後來因為真桑寄生少,市售者多是雜樹寄生,乃改用或加入桑枝。對有陰虛、氣虛症狀者,還當結合辨證用藥,四桑一瓜酌情配合使用。

惟苦瓜苦涼,用於陰虛燥熱者較佳,而氣虛便溏者用苦瓜會腹瀉,所以對氣虛者後來我不用苦瓜,改用每日或隔日用豬胰子一具煨湯,或豬胰子研粉吞服。

糖尿病初、中期,特別是2型糖尿病人,重點治脾,已如上述。晚期則因久虛不復,傷及真陰真陽,重點就要放在治腎上,所謂“久病不已,窮必及腎”也。

1型糖尿病亦重點治腎,兼調四髒。腎陰虛多見消瘦,面色黧黑,耳輪枯焦,渴飲尿多,盜汗潮熱,心煩腰痠,大便乾結,舌紅無苔,脈細數,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麥味地黃湯加減,常用藥如生地、地骨皮、枸杞子、菟絲子、玄參、麥冬、石斛、桑椹、桑葉、山萸肉、山藥、首烏、白芍。

腎陽虛多見畏寒足冷,腰痠足軟,乏力短氣,陽痿,大便溏或五更瀉,舌淡,脈細弱,宜陰陽兼調,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如鹿茸(1g,研細衝吞,每日2次)、熟地、山藥、山萸肉、菟絲子、杜仲、補骨脂、淫羊藿、附子、肉桂(桂附用小量)、葫蘆巴。

陰虛陽虛夾瘀者都可酌加活血化瘀藥,陽虛氣弱加人參、黃芪,陰虛燥熱口渴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方如玉女煎等。

糖尿病的發病與瘀血有相當關係。在古代文獻中,甚少這方面的記載,但金代李東垣《蘭室秘藏·消渴》活血益氣湯、生津甘露飲子已有桃仁、紅花、當歸與生地、知母、石膏、黃柏等配伍的用藥;清末唐容川《血證論》也提到過因瘀而致渴。

今人祝諶予先生從臨床實踐到實驗研究兩方面均明確提出活血化瘀方藥在糖尿病治療上的意義。我也觀察到患者有手足麻木、眼眶黯黑、舌下靜脈怒脹、脈澀或結代等瘀血癥狀,所以,我學祝先生的經驗,常配合活血藥如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鬼箭羽、葛根、赤芍、川芎、蒲黃等。特別是在氣虛陰虛症狀緩解或消失之後,血糖不降者,我都常從此入手,以促進血糖下降,並改善瘀血阻絡的症狀。

但是,活血化瘀的方法我並不單用,而是視其病情配合益氣或養陰藥用,治病求本也。蓋瘀血是繼發於氣虛或陰虛的,氣虛者血必瘀,陰虛者血必滯。

併發高血壓者,多為陰虛肝旺,常結合使用滋清潛降法,藥如夏枯草、磁石、代赭石、決明子、野菊花、黃芩、桑寄生、石決明、珍珠母、益母草、川牛膝。另用益母草,桑寄生、桑葉,煎湯早晚浸足20分鐘。但高血壓也有氣虛、陽虛的,不在此例。

2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不能忽視!性激素會影響夫妻雙方的生育功能!尤其是這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