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認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說在體內為津液,外洩於肌表則為汗液。汗的有無、多少是體內陰陽平衡或者失調的表現。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引起出汗,屬於生理現象。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隨著外界溫度變化而增多或者減少,以適宜氣候變化。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出汗來排洩體內廢物。德惠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邢衛光

如果是當汗而無汗出,不該出汗時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區域性出汗,這就屬於病理現象的出汗了。

一、疾病時的出汗:

1、汗出兼見發熱惡風,鼻鳴乾嘔。為外感風邪所致的太陽表虛證(太陽中風),因為風為陽邪,其性開洩,風邪襲表,腠理疏鬆,津液外洩而出汗。

2、全身出汗,汗出比較多,口渴,胸膈悶痞,舌苔黃糙,出現在夏季,基本屬於暑溫病的出汗。因為暑邪屬陽,其性開洩,腠理開則汗出。

3、全身出汗,時時皆有,手足心和頭部出汗比較多,兼有惡風、四肢困重,頭暈,或者關節沉重疼痛,甚至浮腫,小便少。多屬於感受溼邪,或者溼從中生的因溼而汗。因溼邪阻滯衛陽之氣,外不能固密肌膚,內不能促進津液環流,內外轉輸失職,故津液旁達,外洩則汗。

二、特殊的出汗:

1、自汗:常日間出汗,活動後更甚,稱為自汗。

(1)、久病體弱,時時自汗,兼有氣短懶言,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者,屬於氣虛自汗。氣虛自汗主要在於心肺問題,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洩。

(2)、時時自汗,動則益甚,伴有怕冷,肢體不溫,屬於陽虛自汗。陽虛自汗責之脾腎,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密。其他表虛營衛不和、溼熱等也可以出現自汗表現,雖然診斷學有順口溜雲;“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但《傷寒明理論》雲:“自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須陽虛。因此要,通過四診觀察,辨明表裡虛實,以免誤治。

2、盜汗:又稱“寢汗”,入睡後汗出,醒後則汗止而言。

(1)、盜汗,伴有午後低熱,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消瘦,屬於陰虛內熱盜汗,一般多見於陰虛火旺、久病之人。

調理方向:育陰洩火

(2)、盜汗,伴有頭疼如布裹著,肢體睏倦,食慾不振,大便溏,口膩。屬於脾虛溼阻盜汗。

調理方向:健脾除溼化痰

(3)、盜汗,伴有心悸、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疲勞,屬於心血不足。

調理方向:養血安神

盜汗一證,《景嶽權屬.汗證》認為:“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盜汗必屬陰虛也。”因此,應該要辨明盜汗的虛實。

3、大汗:指全身汗出很多,一般可以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

(1)、大汗不止,伴有面紅心煩,口渴喜飲,屬於裡實證。裡熱亢盛,蒸騰津液外洩所致。

調理方向:實火瀉之,虛火滋之

(2)、大汗不止,汗出如油,這提示疾病處於危重階段,是陰陽將要亡脫的表現,所以也叫“絕汗”。《素問.脈要精微論》:“絕汗乃出,出則死也。”。但臨床又分亡陰和亡陽,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亡陰調理方向:滋陰增液或養津固氣

亡陽調理方向:溫補以追欲絕之陽

4、黃汗:汗出色黃染衣。《金匱要略.水氣病證並治》雲:“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需要注意的是黃汗不等同於黃疸,黃汗可以是陽黃的症狀之一,同身目發黃並見;也可以僅僅汗出色黃,而身目不黃。

(1)、汗出色黃,伴有發熱,身腫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屬於營衛壅閉。

調理方向:宣通鬱滯,調和營衛

(2)、汗出色黃,伴有發熱、脅痛、食慾不振、口苦、尿黃、舌苔黃膩,屬於溼熱蘊積。

調理方向:清熱利溼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術後“食補”大全!該怎麼吃,這一篇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