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代醫學中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增生型腸結核、腹腔腫瘤等,多屬中醫“積”之範疇,然而並非所有的“積證”都與腫瘤相關。現將古醫籍中與惡性腫瘤相似的相關內容加以總結,旨在為目前中醫治療惡性腫瘤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一、“積證”可能是惡性腫瘤的依據

  古醫籍中所提供的資訊只有症狀的描述,我們只能根據所描述的症狀特點判斷“積證”與惡性腫瘤的關係,以期找到積證可能為惡性腫瘤的證據。

  1、《黃帝內經》首提積證病名

  《靈樞·百病始生》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膜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這段有關積證形成的論述,與腫瘤的發生及轉移極其相似,初步闡明瞭積證的發病及形成過程。《靈樞·衛氣》曰:“積不痛,難已也。”惡性腫瘤多為無痛性腫塊,這進一步證明了積證中有一部分可能為惡性腫瘤。

  2、其他醫籍有關積證性質的論述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曰:“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脈因證治·積聚》曰:“其在髒者,始終不移為積”。“終不移”與現代醫學中惡性腫瘤的浸潤性生長也相符合。《臨證指南醫案》曰:“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這再次說明了積證固定不移的特點。

  《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難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證治匯補·積聚》曰:“積屬陰,五臟所主,發有常處,痛不離部。”說明積證的陰陽屬性當為陰,這為後世的腫瘤辨證論治提供了依據。

  《肘後備急方》曰:“凡癥堅之起,多以漸生,如有卒覺便牢大,自難治也,腹中癥有結節,便害飲食,轉羸瘦。”《聖濟總錄·積聚門》曰:“積氣在腹中,久不瘥,致腑臟虛弱,食飲不消;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以上論述表明,古人對腫瘤晚期出現的惡病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3、部分“積證”不是惡性腫瘤

  《難經·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心之積名曰伏梁,脾之積名曰痞氣,肺之積名曰息賁,腎之積名曰賁豚。”對五臟之積具體分析發現,很難與惡性腫瘤相聯絡。《脈因證治·積聚》中將積證分為肉積、酒積、血積、氣積、水積、食積、魚鮮積等多種類別,但能明顯看出其中大部分不是惡性腫瘤。《脈因證治·噎膈》中將噎膈分為五噎和五膈,但只有五膈中的憂膈(憂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與現代醫學中的食道癌相似。

  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需要詳細分析,這樣才能真正為當前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可能有效的方法。

二、近似惡性腫瘤的“積證”的治療

  古代中醫對於積證的治療沒有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是惡性腫瘤。《雜病廣要·積聚》曰:“日久,此為難治,以藥不易到也。”《醫學入門·積聚》曰:“陽虛有積易治,惟陰虛難以峻補。”因此,選擇治療方藥時,需要精選出與惡性腫瘤致病特點相符合的部分。

  1、積證的治法

  積證治療時,通常是攻法與補法的結合應用,但在不同的階段各有側重,此外,還應該注意二者的結合應用。古代文獻中在這方面論述較多,現將具有代表性的列舉如下。

  攻法的應用:《證治匯補·積聚》曰:“徒用磨堅破積之藥,只損真氣,氣愈耗而積愈大,惟當漸磨熔化,……若積去半,宜純與甘溫調養,則破殘餘積不攻自走,所謂養正積自除之謂也。”《醫學傳燈·積聚瘕僻痞塊》曰:“凡治積,若必欲攻之無餘,多致積散成臌。”《雜病廣要·積聚》曰:“不宜消盡其塊,假如鵝卵大者,消至如彈丸即止,不必再服。蓋塊既漸少,大勢既殺,必無再大之理,如暖解冰,一解即不能合矣。若必欲消盡,則人之元氣亦消盡,反不可保,況塊勢既衰,久必自消矣。”說明積證的治療在積塊較大時以攻為主,積塊縮小後以調養為主。

  調補的應用:《張氏醫通·積聚》曰:“善治者,當先補虛,使血氣壯,積自消也。不問何髒。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這說明調補一法對積證治療的重要性,但並非皆可調補,故《張氏醫通·積聚》又曰:“雖然,此為輕淺者言耳。若夫大積大聚,不搜而逐之,日進補養,無益也”。這說明調補的應用以病輕者為主,病重者必攻之。

  2、積證治療的用藥原則

  溫性藥物的應用:《證治匯補·積聚》曰:“初起為寒,宜辛溫消導,久則鬱熱,宜辛寒推蕩。”《臨證指南醫案·積聚》曰:“難以五積、肥氣攻治,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這說明了積證的難治性,用藥需以辛溫。《臨證指南醫案·伏梁》曰:“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這說明了積證與腫瘤具有血供這一特點相符合,闡明瞭藥用辛溫的原因,並進一步說明藥物當具“體陰而用陽”之性。

  然而《雜病廣要·積聚》中對辛熱藥物的應用提出了疑問,曰:“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等證者,雖多服久服附子、姜、桂等熱藥,而不發藥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曰∶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鬱而大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痼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誤認為沉寒痼冷而益投之,至死不悟”。由此可見,在積證治療時,辛熱藥物的使用應該慎重。

  下藥的應用:《丹溪心法·積聚痞塊》曰:“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這提示我們在治療積證時應該慎用下藥。但也有醫家治療時選擇下法,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曰:“破堅積之藥,非下熱養陰之藥也”。《醫學啟源》曰:“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癥瘕;丸可以破堅積。”

  3、治療積證的有效中藥

  積證治療涉及藥物很多,但對與腫瘤相似的積證具有直接作用的藥物很少,文獻所載方劑中應用頻率較高者有三稜、莪術、鱉甲。如《蘭室秘藏·瘡瘍門》曰:“三稜、莪術,此二味若瘡堅硬甚者用之。”《證治匯補·積聚》曰:“消堅,加三稜、莪術。”《醫碥·積聚》曰:“莪術、三稜、鱉甲,專治積聚。”《顧松園醫鏡·積聚》曰:“三稜、莪術,消積聚癥瘕之要藥。”

  4、治療積證的有效方劑

  《雜病廣要·積聚》曰:“凡諸塊不宜用煎劑,只宜用丸子。蓋塊至難消,若用煎劑,如過路之水而已,徒損元氣,於塊無益。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徑至所患之處,潛消默奪,日漸損削,其塊自小。”

  丸劑:各家學說有關積證治療時所用的丸劑很多,但與惡性腫瘤相近似的很少,此處將相近的、可能有參考價值的列出如下,主要包括石丸、又阿魏丸、大阿魏丸、陰陽攻積丸、攻積丸、消積丸、鱉甲丸。《千金翼方·癖積》曰:“石丸,主積聚,癥堅不能食方。”《丹溪心法·積聚痞塊》曰:“又阿魏丸(與阿魏丸不同),去諸積聚。”《醫學入門·積聚》所載大阿魏丸亦治積聚。《顧松園醫鏡·積聚》曰:“陰陽攻積丸,治積聚,一切皆效。”《古今醫徹·積聚》曰:“以攻積丸累累加用,……邪自無容留地。”《聖濟總錄·積聚門》曰:“治久積癥癖,冷熱不調,痰逆痞悶,心腹刺痛,喘滿膨脹,洩利羸困,不思飲食,消積丸方;治積聚脹悶,減食黃瘦,參苓丸方。”《證治準繩·類方·積聚》曰:“鱉甲丸,治痞氣,當胃脘結聚如杯,積久不散,腹脅疼痛,體瘦成勞,不能飲食。”

  其他劑型的應用:《蘭室秘藏·中滿腹脹門》曰:“廣荗(莪術)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萬病回春·積聚》曰:“化鐵金丹化一切積塊如神;神仙化痞膏,專治一切積聚痞塊,一貼即消,應驗如神。”《證治匯補·積聚》曰:“新制陰陽攻積散,治積聚、癥瘕,不問陰陽,皆效;三聖膏,貼積。”《聖濟總錄·積聚門》曰:“治諸癥結痛,起於脅下,按之而堅。……不能飲食。漸加羸瘦,當歸煮散方。”

  研究發現,古代醫家對於積證的治療與現代中醫的治療思路大相徑庭,應用的藥物也不相同。在治療總的原則上,古代醫家應用攻法和補法方面也有獨特之處,提出“衰其大半而止”的思想,這是與當代醫家另一不同之處。在用藥劑型方面,古代文獻中提出應以丸劑為主,而這恰恰是被我們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1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從一個健康的人,到疾病纏身的殘疾人,從適應到接受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