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精神外科”屬於神經外科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基礎認為,大腦中特定的神經核團可以影響人的行為、情感活動等,同時當人出現病態的情感活動和行為時,在大腦中也會出現相應的遞質分泌異常,透過調控大腦中相應的核團,可以消除異常的精神症狀。因此當患者的病程超過3年,透過藥物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欠佳甚至無效的情況下,通常我們會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提及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部分家屬會驚訝,會不相信,甚至會排斥。但對於外科醫生看來,家屬的反應是正常化。對此,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內容中向大家簡述:在百年精神外科手術歷史背景下,立體定向技術與機器人輔助下的現代精神外科,與過去陳舊的技術都有哪些不同。

精神外科的手術治療歷史有跡可循

1888年,瑞士精神病學家Burckhardt開展了第一例精神外科手術,首次進行了雙側前額葉皮質部分的切除。1935年,Fulton等對兩隻黑猩猩進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結果發現黑猩猩的情緒降低,術前恐怖狀態消失。隨後,Moniz在該動物實驗的啟發下聯合Lima 施行雙側前額葉腦白質切斷術,以治療嚴重精神病患者,由此開創了真正的精神外科。

1949年10月,Moniz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象徵著前額葉白質切斷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合法化,使該手術在歐美等國家廣泛開展。雖然該手術幾經改良,副作用有所減少,但仍未超出腦白質切除的範疇,終因併發症嚴重和缺乏明確神經生理依據,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質疑和批評。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新合成有效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的臨床應用,開啟了精神疾病藥理學的時代,上述手術在世界範圍內急驟減少,腦白質切除術幾乎完全被廢棄。

直到1947年Splegel和Wycis首先將腦立體定向技術應用於臨床併成功用於精神病治療。由於該技術定位準確,損傷範圍小,操作亦較簡便,術後不良反應極小,為藥物及其治療方法無效的精神病患者提供了一種容易接受的治療途徑,重新奠定了現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療中的地位。相較之下,中國的精神外科起步較晚,從1985年我國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病。

規範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療

隨著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結構性和功能性影像技術、神經內分泌學科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精神外科學。外科治療對於經內科系統、正規治療無效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種必要的抑或是最後的選擇。立體定向手術因其定位準確、侵襲性小,現已完全取代傳統的腦白質切開術,成為精神外科的主要治療方法。

為建立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療規範,嚴格精神外科的准入制度,2015年2月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結合中國國情,解讀了世界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學會精神疾病外科治療委員會發布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技術治療精神疾病專家共識”,指出精神外科的適應症以及開展精神外科的資質、倫理問題。與此同時,對於精神外科的發展仍持有開放態度,選擇有資質的醫院和醫師謹慎開展精神外科的研究並接受監督,為一部分飽受折磨、非外科治療無效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最後的治療手段。

現代外科手術療效可期

隨著科技的日益增強,我國精神外科陸續裝備了一些先進的醫療器械,如神經導航、術中磁共振、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PET-CT、移動式CT以及各種手術器械、分析和監測儀等,使醫療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術中場景

圖為手術當天在醫院麻醉科、影像科、手術室等多學科的密切協助下,功能神經科專家給小林頭部安裝了定位標記,做了頭顱CT軸位薄層掃描,然後將MRI、DTI及CT資料,輸入機器人手術定位計劃系統,進行CT、MRI及DTI等影象融合。根據他的核心症狀,鎖定手術靶點,獲取三維座標資料,同時計算最佳手術路徑。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構建三維座標系,進行立體、實時、視覺化的手術路徑和神經調控靶點的術前規劃與前端設計,並且根據患者具體的臨床症狀表現,設計不同的神經調控靶點組合與手術方案,真正做到了個體化、差異化、微創化治療,而不是像過去單一籠統地採用一種方案。

此外,“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也是科室代表性的技術特色之一。該手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新型現代化微創腦部手術技術,它是計算機智慧醫療高度發展的具體體現。機器人在人工智慧的操控下,讓手術操作變得更加穩定、精細和微創。

術中場景

術中,根據各神經核團靶點座標值做1個小切口,鑽5毫米骨孔,機器人輔助調整立體定向手術導向裝置,經骨孔插入電極(2毫米),進行相應的神經核團靶點位置驗證與神經調控。

一般情況下,在患者外科手術清醒後,患者家屬立刻即可看到其變化,表現為患者絕大多數頑固性症狀消除了、認知力恢復、親情迴歸,對未來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一般從患者住院到康復出院,大概需要15天左右時間(視患者具體的情況而定)。出院後,患者在後期的持續恢復過程中,儘管其頑固性的精神症狀已經消失,但大部分患者仍需要服藥以控制其殘餘症狀,但其用藥量已大大減少,藥物對腦和身體的副作用明顯減低。此時,患者逐漸迴歸到正常的生活,可以完成一定的社交、工作等社會活動。

術後查房場景

至此,相信諸多家屬還會疑問,如果外科手術的療效如此顯著,那精神專科醫院為什麼沒有開展相關手術?其原因是精神外科手術需要多學科協作。精神專科醫院一般以內科專業為主,要開展外科臨床治療工作需要引進神經外科醫師和手術室人員、麻醉師等專業技術人員;也需要有手術室、ICU等;同時,需要有醫療行政部門的審批資質。由於精神專科醫院不具備上述條件,故未開展相關治療。此外之公眾對精神外科缺乏瞭解;甚至多數精神科醫師也對手術缺乏認同,再加上國家政策的部分限定,這些都是限制精神外科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論怎樣,任何一門臨床科學都是在不斷爭議中發展起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外科手術對治療精神疾病安全、有效,這是大勢所趨,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和手術科技的不斷進步,精神外科會逐漸發展起來。

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年輕人喜歡自嘲說“自己老了”,90後禿了,95後開始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