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便血,不會是得了腸癌吧?
洗澡的時候,摸到乳房有個腫塊,不會是得了乳腺癌吧?
體檢的時候,發現癌胚抗原超標,不會是得了癌症吧?
身體的種種跡象,都是對健康的一種預警。但是,這裡要科普一個重要的概念:判斷你到底有沒有得癌症,最靠譜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病理——診斷癌症的金標準。
病理,這是什麼東西?!
其實,就是從你身上,從那個懷疑長了癌症的地方,切很小一點點肉下來,然後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仔仔細細地看,同時結合一系列相關的檢驗(比如:免疫組化、分子檢測等),最終得出結論:你到底有沒有得癌症,如果是,到底是哪一種癌症(比如,肺癌還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分為鱗癌、腺癌、神經內分泌癌等,腺癌又可以分為EGFR突變的肺腺癌、ALK突變的肺腺癌、驅動基因全陰性的肺腺癌等……淋巴瘤或者肉瘤,甚至可以細分為幾十甚至上百種,每一種的治療方案和預期生存期,均有不同)。
Tips:所有疑似罹患腫瘤的病友,都應積極接受病理檢查,否則後續任何的診治安排都靠“瞎猜”,盲人瞎馬、非常危險。而且,請你在以後每一次求醫問藥的過程中,都記得帶上病理檢查結果。
那麼,怎麼知道疾病的發展情況呢?
幾十年來,醫學家發現了許許多多的腫瘤標誌物(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代表腫瘤的東西),大多是血液裡的蛋白質,比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NSE等。這些蛋白質,一般都是癌細胞分泌到血液裡的;可以透過血液中這些蛋白質的含量高低,來判斷腫瘤的負荷。
但是,腫瘤標誌物有3個重要的問題:
1. 並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分泌這些蛋白質。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腫瘤已經很大,疾病已經很晚期,但是常見的腫瘤標誌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腫瘤,比如肉瘤,壓根就沒有公認的合適的腫瘤標誌物。
2. 正常的細胞,有時候也會分泌這些蛋白質。也就是說,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感染、炎症、劇烈運動等情形下,部分腫瘤標誌物也會升高。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體檢的時候,發現一個或者兩個腫瘤標誌物,僅僅高出一點(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05),然後四處就醫,反覆檢查的鬧劇。
3. 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有時候本身波動就很大。檢測血液中蛋白質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術活。因此,腫瘤標誌物的檢測,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儀器,不同的方法學,正常值範圍可能是不一樣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標本,連續測兩次,誤差也有可能是不小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05,很可能只是測量誤差!
Tips:數字僅供參考,動態變化更有意義,療效評價的金標準還是影像學。
癌症有辦法治癒嗎?
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第一個問題,但又是最難回答,沒有簡單答案的問題。
不同人的癌症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仔細聽醫生的講解。瞭解治療目的是治癒還是延長壽命。
同時建議瞭解自己特定癌症型別的生存率資料,復發機率,治療方式等。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後續決定。
大家平時或許都聽說過,XXX癌症到了晚期,估計情況不妙;XXX真幸運,癌症還是早期;XXX得了腫瘤,正在拍片子……早期,中期,晚期;或者說,I期、II期、III期、IV期,其實指的就是腫瘤的分期。
腫瘤的分期是決定治療方案和評估大概的生存期,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腫瘤分期的目的是瞭解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它是依據腫瘤細胞在體內的狀態和分佈組織來決定的,通常是從I期到IV期。I期最早,壞細胞都在區域性,幾乎100%靠手術或放療就能治癒。而IV期患者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身體其它組織,因此需要系統性綜合治療等。
Tips:外科醫生,不是盲幹的工匠。他們肯定會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情嚴重程度甚至你家的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然後才會鄭重地、慎重地和你討論手術相關事宜,他們考慮的遠比你想象的還要多:這個病人貧血嚴重,暫時不能做手術;這個病人一直吃著阿司匹林,出血風險太大,暫時不能做手術;這個病人,睡覺的時候打呼嚕很嚴重,麻醉的風險很大,要提前特殊評估一下……這些都是外科醫生在腦子裡一遍遍地考慮的問題。至於所謂的手術會引起腫瘤擴散、加速病情進展,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發生,無瘤原則是腫瘤外科最基本的操作規範。
腫瘤科醫生手裡有很多治療工具,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等等。腫瘤的位置和轉移情況會決定醫生選擇的具體方法。比如,有些部位沒法手術,有些部位沒法放療,如果癌細胞轉移,則光靠手術不夠,而需要系統性療法,包括化療,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等。
放療:另一種“定點清除”腫瘤的好方法
放療就是拿射線把腫瘤“照死”,都屬於癌症的區域性治療。國內的腫瘤病友對放療的認知,少的可憐;甚至不少病友,把“放射治療科”等同於“放射診斷科”,以為就是一個拍片子的科室。事實上,放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抗癌技術,療效有時候堪稱神奇。
一些特殊的腫瘤,比如鼻咽癌,放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同步放化療,可以治癒部分鼻咽癌、頭頸部鱗癌、食管癌患者;腦轉移、骨轉移、門脈癌栓的病友,放療可以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對於一部分出現諸如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脊髓壓迫綜合徵的病友,放療甚至可以救命。
當然,放療也是有副作用的。面板損害、肺炎、腸炎、食管炎、骨髓抑制等,時有發生,和你的主管醫生保持密切的溝通,定期回醫院複查,很重要。
化療:沒有你想象那麼可怕
化療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一步步走向成熟,至今已經有六七十年的歷史。目前大多數病人,或早或晚都需要接受化療;而且,已經有無數的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化療可以降低腫瘤復發轉移的風險,可以延長病友的生存期。
目前,化療有3種使用場景:
1. 新輔助化療:腫瘤不早不晚,不大不小,直接手術有難度,但又沒有廣泛轉移。於是,醫生推薦先化療,讓腫瘤縮小一點,然後再安排手術。這麼做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化療以後,腫瘤縮小,手術會變得更簡單、更安全,同時降低了復發和轉移的風險。此外,對於一些特殊部位的腫瘤,比如乳腺癌、低位的直腸癌等,新輔助化療,可以協助病友安全地保住乳房、肛門,對於生活質量的改善,居功至偉。
2. 輔助化療:腫瘤切完了,但為了防止癌細胞捲土重來,醫生推薦化療鞏固,把躲在隱蔽角落裡的小股“敵軍”消滅乾淨,有助於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延長生存期。
3. 挽救性化療:晚期的病人,手術做不了,化療就成了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不同的腫瘤,不同的病人,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案,效果和副作用各有千秋。主管醫生會充分考慮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身體的承受能力、經濟條件等方方面面的情況,並徵求患者及其家屬的意見,最後量身定製一套最佳的方案。
Tips:儘管現代醫學進展神速,但短期來看,化療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治療手段,甚至是部分病友唯一的希望,甚至可以根治部分癌症。儘管化療多多少少會有副作用,但不能一概拒絕,請廣大病友權衡利弊,三思而行。
靶向治療:精準醫學的先鋒
靶向治療的真正精髓是找到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至關重要的“分子環節”,並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來破壞、摧毀這個罪惡的“敵人司令部“;而基因突變、蛋白表達異常等僅僅只是這個核心環節的一個外在表象、一個符號而已。
比如,為什麼有EGFR敏感突變的肺腺癌病人,可以服用易瑞沙、特羅凱、凱美鈉、AZD9291等靶向藥,而且的確很有效呢?原因是EGFR這個基因突變以後,產生的異常蛋白,會不停地促進癌細胞生長、繁殖,也就是EGFR這個基因一旦突變,癌細胞就不停的生兒育女,“造個不停“了,而上述靶向藥就是對準了癌細胞的”命根子“,一舉斷了它的香火。
Tips:靶向藥的關鍵是阻斷了癌症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環節,這個核心環節可以是癌細胞的生長、癌細胞的繁殖、癌細胞的代謝、癌細胞的血管供應等等;靶向藥都能說出一個具體的作用機制,一個具體的作用靶點,但是不一定都需要做基因檢測,也不一定都有一個能提前預測療效的指標。
免疫治療:近十年最重大的突破,但不是萬能的
2007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拉爾夫•斯坦曼教授不幸罹患胰腺癌,此時他正在全力研究腫瘤免疫治療,於是他本人成了第一批志願者。他和同事發明的療法雖然沒有徹底擊退病魔,卻讓斯坦曼教授延長了4年多的壽命,並讓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死後依然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最近三年,腫瘤免疫治療先後被美國《science》雜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評選為排名第一的年度重大突破。
90歲高齡的美國前總統卡特,不幸罹患晚期惡性黑色素瘤合併腦轉移,但他在接受了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綜合診治之後,竟然奇蹟般痊癒了。
Tips:PD-1抗體、CTLA-4抗體、CAR-T技術、溶瘤病毒、治療性疫苗等,這些也是你或許會聽到的最新治療手段。廣義上講,這些都屬於正在研究並且不斷成熟起來的腫瘤免疫治療。
臨床試驗:摒棄偏見,理性面對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有的新藥、新技術想要正式上市,必須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檢驗,證實該藥物或者該技術,相比於目前已有的治療方案,具有某種優勢(比如更有效、副作用更小、更便宜等)。這一系列的檢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臨床試驗——找一幫你們宣稱能治療的病人來試一試,有效沒效,資料說話。
瘤藥的臨床試驗,一般分為三個階段:I期,II期,III期。
I期臨床試驗,主要的目的,是看一看一個全新的藥品,用於人類到底是否安全,以及初步探索到底應該按照多大的劑量、以何種頻率給藥最合適。
II期臨床試驗的目標,就是初步看一看這個藥物的療效如何。
III期臨床試驗:假如一個藥物在II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了讓醫生和藥廠的老闆都激動的療效。那麼,這個新藥就有可能會進入III期臨床試驗。一個III期臨床試驗,大約需要招募幾百人,甚至幾千人,耗費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美金,因此沒有充分的把握,藥廠可不會輕易開始一個III期臨床試驗。
Tips:目前,國內外存在著大量的免費的、設計嚴謹的、包含頂尖抗癌新藥或新技術的臨床試驗。對於部分其他常規治療失敗的病友而言,科學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臨床試驗,是能救命、能延長生存期的抗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