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血≠痔瘡!
痔瘡的發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人認為便血都是痔瘡引起的。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很多其它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結腸癌、直腸癌、肛裂、直腸血管瘤等。
2、便血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便血也是痔瘡、肛裂、腸炎等數十種肛腸疾病的常見症狀,因而單純根據便血無法明確真正的病因。反覆出現便血、黑便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行結腸鏡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3、痔瘡不會引起直腸癌,但是痔瘡可以同時伴發直腸癌。
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演變成直腸癌的,但是得了痔瘡的患者同時也可以得直腸癌。應當高度引起重視。
4、痔瘡患者便血久治不愈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的主要症狀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為有痔瘡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認為是痔瘡出血。
直腸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瘡栓治療後便血也會有所好轉,但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出現便血,反覆發作,久治不愈。此時,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行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性。
要了解腸癌的癌前病變
腸癌的癌前病變有3個:
1. 大腸腺瘤
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家族息肉病、Peutz-Jeghers型息肉、鋸齒狀腺瘤等。
大腸腺瘤的早期治療是預防大腸癌發生的重要措施,因此,一旦發生大腸腺瘤應儘早切除。大部分大腸腺瘤樣息肉不需開腹手術,可經內鏡完整地摘除,患者痛苦小、併發症少、費用較低,可同時對多枚息肉切除,並可收集切除的樣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因為大腸腺瘤的切除術後再發率高達30%,尤其是術後第1年復發的危險性為正常同年齡人群的16倍。因此,主張術後至少在4年內,每半年應作結腸鏡檢查或氣鋇雙重造影1次,為防止切除不完全,首次檢查應在術後6~12周進行。
2.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與免疫因素有密切關係,主要病變在結腸,以非特異性炎症為特徵,伴有增生性息肉形成,病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研究表明,炎症性腸病併發大腸癌的機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癌變的發生率約5%,但若病程超過10年、癌變的發生率則高達20%,故早期治療炎症性病變及定期複查隨訪結腸鏡是結腸癌預防的重要措施。
3. 大腸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