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專家簡介:王志剛,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區域性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醫療技術的提升,大腸癌的治療與國際逐漸接軌,規範化手術的普及,加上各類全身和區域性治療技術的推廣,我國大腸癌的治療效果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多學科合作診治(MDT)的推廣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儘管如此,由於早期篩查的不足,我國90%的腸癌患者為進展期腫瘤,早期腫瘤近10%。所以,區域性晚期和復發轉移病例的治療就成了腸癌治療的瓶頸,也是影響我國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關鍵環節。其中,由於地區醫療資源差異、技術水平不同、腫瘤治療理念的差距,對這一類比較困難的複雜腸癌病例,仍然存在很多方面值得討論,特別是治療過度和治療不足的問題。

腸癌無論區域性晚期還是復發轉移,相比其他癌腫,常常具有較好的預後。放化療、靶向治療、介入、射頻、再手術治療等武器的組合應用,使得很多患者可以得到較長時間的疾病控制,甚至根治效果。但是,上述這些武器如何使用,怎樣組合序貫,治療時機和強度如何,對治療效果而言至關重要。事實上,疾病晚期和復發轉移的表現千變萬化,疾病進展情況千差萬別,預後個體差異很大。那麼複雜腸癌的治療如何把握原則呢?患者全身狀態和疾病評估是基本前提。這其中,平衡的原則貫穿始終,包括全身和區域性的平衡,風險與效益的平衡,醫學和倫理的平衡,動態評價和治療調整的原則。病灶的評估,需要遵循多維度評價原則,包括腫瘤復發時間、腫瘤影像、血清標誌物、治療反應等。既要防止治療過度,也要避免治療不足,治療過度有害無益,治療不足使得很多原本可以獲得良好預後甚至再次根治的患者錯失良機。

綜上所述,如何科學地統籌複雜腸癌治療中的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是永無止境的課題。提升對大腸癌這一疾病的全面認識和對病情的全程把控,才能實現當代醫學模式下的腫瘤規範化、合理、適度、個體化的治療。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給癌友的十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