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癌症#

癌友,若想不走彎路、不花冤枉錢、不復發轉移、獲得高質量的生活,請讀懂這十句箴言!

本文約4100字,走馬觀花約10分鐘,琢磨明白得好幾天。

反思患病原因

確診癌症先別慌,也別急於做決定,忙則出錯,慌不擇路,選擇錯了,一步錯、步步錯!

第一步:反思-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它在我體內潛伏多長時間了?它的進展速度如何?

第二步:審視-它現在給我帶來了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多嚴重?未來它會有什麼轉歸?

第三步:對策-問題能不能解決?怎麼解決?能解決到什麼程度?我該怎麼做?

先從第一步開始,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環。真正的病因如釜底之薪,是推動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動力,如果不釜底抽薪,而一味揚湯止沸,就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看看這張圖,人顯得多麼渺小,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這個複雜、開放的巨系統出現紊亂。

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

癌症是多因一果疾病;絕大多數癌症,都能在這張圖中找到原因;每種原因權重不同(這一點很重要)。找到原因的目的只有一個——斷舍離!這個就不用我教你了吧?!

重新審視生命

“陶醫生,我整天擔驚受怕,恐懼焦慮”

“你怕什麼呢?”

“怕死啊”

“人不得癌症,會不會死?”

“……呃,好吧,我不怕死了,應該是怕遭罪、怕連累家人、割捨不下親人、怕花錢”

國人有一堂必補的課——正視死亡!長久的文化薰陶讓我們只接受生、不接受死,迴避、忌諱談論這個話題。這是典型的“鴕鳥心態”,自欺欺人式的掩耳盜鈴。

迴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

死亡是生命的一種必然狀態,無疾也會終結,我們稱之為善終。每個人如果想通了這一點,那麼真正讓一個人恐懼的應該是怕遭罪、怕連累家人、割捨不下親人、怕花錢……

本段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重新思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第二是如何不遭罪、讓自己和家人都釋然、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見後文)。

【我的答案】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別把有限的時間都浪費在抗癌裡,了卻心願、不留遺憾才是應該做的。

這兩句話,同樣適合於所有人!

與其疲於奔命,不如珍惜時光

長期抗戰準備

戰鬥:時間短、規模小;例如:手術

戰役: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由若干戰鬥組成;例如:放化療*個週期

戰爭:時間跨度大,覆蓋面廣,由戰役、戰鬥組成;例如:(院內)治療+(院外)自我康復管理

抗癌,是一場曠如持久的戰爭!

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不去除癌症病因,僅僅依靠治療手段,復發和轉移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國癌症五年生存率經過十年時間從30%艱難地提高到40%,大部分依賴於治療手段的提高,如果癌友不再“重治療輕康復”,我相信這個資料會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發達國家的70%。

治療的結束,是康復的開始。

康復,是治療的延續和補充。

做好心理準備,“打一場持久戰”;抗癌,不僅是醫生的職責,也是自己一生的功課!

治療手段選擇

傳統三板斧:手術、放療、化療,目前仍然是主流手段,是五年生存率40%的主要始作俑者。

選擇原則——最小代價消滅敵人最多的有生力量;利弊權衡:利大於弊,取之;弊大於利,棄之。

其他方法:

靶向治療:優點是精準;缺點是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10000元左右),也有副作用,也會產生耐藥。

介入治療:射頻消融、介入化療、粒子植入、載藥微球……優點是創傷小、作用範圍小、區域性減瘤有效果,在對手極速擴張、病情進展較快的時候,可以用這些方法獲得短時間的緩衝和喘息,贏得一些寶貴的時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免疫逃逸——腫瘤發生的主要機制

關於免疫逃逸:就是“叛軍”在“警察”面前大搖大擺,肆無忌憚的存在和發展。

免疫療法:是解決“警察”問題的;幹細胞、免疫細胞體外“馴化、擴增、回輸”;目前仍在科研階段,處於灰色地帶,價格不菲。

癌症疫苗:是解決“叛軍”問題的;揭開癌細胞膜表面數以萬計的抗原遮蓋物,使之暴露在免疫系統下,繼而被消滅;目前仍在科研階段,處於灰色地帶,價格不菲。

治療手段選擇原則:最小代價,最低成本,利弊權衡,量力而行。

切忌過度治療

過度手術:不該做的,做了;不該切那麼大的,切了;結果是臟腑功能嚴重受損(尤其是脾胃功能),患者生不如死,加速死亡。

過度用藥:有一句話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個理,就是標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標準設定。也許在《指南》、《規範》面前,用藥是符合標準的,但是在人文面前,用藥也許就是過度的。我管理過的一個患者和經治醫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醫生,我打這個雙靶+化療,得治療多長時間?”

藥物≠食物

過度檢查:複查的本質是在戰爭中打探敵情、分析敵我雙方的局勢;不該做的就別做了,有時候即便知道了結果,也無力迴天。癌友心裡要有數,必要的時候敢於向醫生說“不”!(不排除有些無良醫生為了蠅頭小利過度開檢查單的現象,極少見,但不代表不存在)

別去效仿他人

正如第一條所描述,每個人的病因權重都不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現實中,很多人都願意找同類,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問題:當一個人無助的時候,願意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希望得到一些解決方案或者心理慰藉。

隨大流的羊群效應

當一個人吃了某種產品或者方劑好轉了之後,一定會有一群追隨者蜂擁而至,如法炮製。願望是好的,結果卻是現實的。

怎樣做到不隨波逐流、不跟風而動?答案是:內心篤定,心裡有數。如何實現?見下文

學會一門技能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食物,最好的病房是廚房。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做到?

醫生沒有時間24小時服務患者,在治療期間和醫生接觸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除此以外,靠誰?筆者認為: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

在我的患者學生中,凡是康復效果好的,無不是超強學習力和踐行能力,不懂就查、不會就問,然後一絲不苟的實踐;凡是康復效果不好的,大多還是不學、不會、不查、不問,明知患病原因而不去解決,想不開、看不淡、放不下、參不透、忘不掉,心魔叢生,雜念頻起;康復作業不認真完成,明著是糊弄我,實際上損失的是自己。

知識體系=知識點+邏輯

“有一技在身,便可行走天下”,多學一門技能,尤其是有利於自己康復的,沒有理由不好好學,更沒有理由學不好。

居家康復管理

“學以致用”,掌握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於居家實踐,內容涵蓋吃喝拉撒睡、行動坐臥走,看似簡單,內有乾坤。

單就一個吃,就有如下學問:吃什麼?如何搭配?比例如何?最佳烹飪方式?怎麼吃?咀嚼的好處?吃幾頓?吃到幾分飽?如何自測量化自己的食慾和食量?胃的排空情況?腸道的吸收情況?……飲食,可以作為療法,應用於腫瘤的康復管理。

吃的學問,包羅永珍

還有喝?腸道?排便評估?呼吸?心理情緒?睡眠評估?體力體能?肌肉力量恢復?經絡氣血臟腑?自由基?代謝恢復?

以上種種,都是為人體自愈創造條件。居家康復管理的目的是啟用和喚醒自己的自愈能力!

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都是醫護人員;

自愈:方案的制定是自愈力教練,方案的執行是癌友。再好的方案如果執行不到位,也是徒勞無功。

明確複查意義

很多癌友非常恐懼複查,每次複查如臨大敵,等待檢查結果就像在法庭上等待法官宣判一樣。結果好了,就欣喜若狂;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忐忑不安、吃飯也不香了,睡覺也不踏實了;結果如果不好,就悲觀失望,甚至萬念俱灰。

複查——知己知彼

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複查?

抗癌如同戰爭,試想在每一次戰鬥結束之後,指揮官都要做一個必要的動作:盤點得失,觀察敵軍動向,我方損失。這麼做是總結經驗教訓,為制定下一步行動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複查的意義也在於此,它是對上一階段干預的總結,對下一個階段的方案修訂提供依據。

複查並不是直接宣判,更不是一錘定音。

客觀理智的看待複查結果,與那些影像學資料和化驗數字相比,你更應該關照自己的感受。

客觀事實與迥異的態度

有一個肝癌者騎車八公里到縣城複查,結果顯示腫塊從3釐米增大到7釐米,當場就癱軟在地,被人攙扶回家。那麼問題來了,在去的路上他是獨自騎行八公里到的醫院,這種體力體能應該說是很不錯的,為什麼結果出來後,人就癱軟了?

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被嚇死的!

練就火眼金睛

一味地不信或盲目地全信,都是迷信。面對紛繁蕪雜的各類產品、技術、方法、療法,要練就一雙識別真偽、遴選出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確屬不易。

本文幫助癌友梳理一下思路,癌友面對的無非就是這兩大類事物:

人:他是誰?他會什麼?他是否能解決你的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你得花多大代價?物:要麼是吃的,要麼使用的

如果是吃的,成分是什麼?作用機理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同類產品?價效比如何?

如果是用的,結構是什麼?作用機理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同類產品?價效比如何?

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健康資訊,標題很有誘惑力,不是某某國家發現了徹底治癒癌症的技術,就是某某機構發明了徹底解決癌症的藥物,對於此類資訊,要仔細甄別,第一個看釋出者,第二看文章的邏輯。不過陶醫生能說出“慢性病不能被治癒,但可以自愈”這個主張,是有科學根據的。(這個話題需要一堂課來進行解析)

閱讀健康資訊的時候,切忌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不以訛傳訛,謠言止於智者!

建議癌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圈子,就近找抗癌組織和戰友,交流心得和經驗,彼此鼓勵和扶持;

更加重視和家人親朋好友的溝通,不避諱談及死亡,“不知死,焉知生”,面對死亡,才能更加懂得生的涵義。

2018年春,和上海的患者學生合影

陶醫生的一個患者學生,是一位六十多歲的上海大姐,她在2017年查出乳腺癌,在治療的同時,她多方學習居家自我康復管理技術,購買了很多相關書籍,同時還增加了社交圈子:週日參加教堂禮拜,平時和閨蜜去喝茶、逛街、運動、做理療,定期複查,到現在已經三年半的時間,一切如常。她說: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很享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

患病後的生活一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想重新活一次那般,還是另一種極端不堪的那般?自己是生活的導演,究竟怎麼過取決於自己。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腸胃病越來越常見,多半與4個用餐習慣有聯絡,有的人儘量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