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肚子很餓,卻吃一點就飽了;平時愛吃的菜,這幾天卻沒胃口;前段時間拉稀,最近又便秘;總感覺有大便,到廁所卻拉不出;時常飽脹、上腹灼熱、噯氣,食慾缺乏、還犯惡心;以上種種不適,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又提示正常,讓人一頭霧水。其實這類問題出現,往往提示胃腸功能已經紊亂。
解讀胃腸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紊亂在臨床中也稱為功能性胃腸病,是一組慢性、反覆發作性的胃腸道症狀,在功能異常的同時卻並沒有器質性的胃腸病變。研究表明,各種胃腸不適的症狀與消化道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性、粘膜免疫功能、腸道菌群變化及中樞神經功能異常有關,而臨床最常見餐後飽脹感、早飽、中上腹痛及燒灼感等症狀都屬於胃腸功能紊亂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歐美國家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狀者佔19%~41%,而我國的調查資料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佔胃腸病專科門診病人的50%左右。因為各種檢查查不出毛病,不適症狀又反覆發作,不少病人還會伴有失眠、焦慮、抑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診斷也有“國標”
對應功能性消化不良,國際公認的是羅馬Ⅳ標準,符合以下標準就可下診斷:
1.存在餐後飽脹不適、早飽、中上腹痛或者中上腹燒灼感症狀;
2.疾病呈持續或反覆發作的慢性過程(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症狀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3.排除可解釋症狀的器質性疾病,可採用胃鏡檢查等判斷。
做好細節,祛除不必要的擔憂
長期患有此病,很多人會焦急的問道,“醫生我這個病該怎麼辦呀?在平時生活中該注意些什麼呢”,下面就來一一解答。
注意飲食:記錄可誘發症狀的食物,避免再次食用;儘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大量進食;避免過度飲食、大量飲酒、咖啡因、高脂飲食、某些具有“產氣”作用的蔬菜、豆類、精加工麵粉等;便秘為主要症狀的患者增加液體和食物纖維的攝入,推薦每日至少飲水1.5~2L,每日攝入膳食纖維25~35g。
注意身體變化:出現發熱、體重下降、便血或黑便、或頑固性腹瀉、嚴重便秘、腹部包塊者,應及時就診,做胃腸鏡和其他進一步檢查,明確是否有器質性病變。
一般治療:正確認識病情,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生活要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態,適當參加運動和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總的來說,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病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要保持情志舒暢,心情好,一切都好。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包括適度抑制胃酸、促胃腸動力、助消化、抗抑鬱。抑制胃酸適用於以上腹痛、灼熱感為主要症狀的人,可選擇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這類藥物起效快,對酸相關的症狀如反酸、噁心、易飢餓等有一定緩解作用。促胃腸動力藥適用於以餐後飽脹、早飽為主要症狀的病人。助消化藥改善與進餐相關的上腹脹食慾差等症狀。而在上述藥物治療無效且伴有明顯精神症狀時可試用抗抑鬱藥。
中醫調理有高招
胃腸功能紊亂與中醫學之“痞滿” 、“胃痛” 、“嘈雜” 關係密切,辨證分為肝氣鬱結證、肝氣犯胃證、脾胃氣虛證、溼熱滯胃證、寒熱錯雜證等,分別給予對應的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四逆散合沉香降氣散、香砂六君子湯、三仁湯、半夏瀉心湯等,臨證時結合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再進行加減,力求做到一人一方。穴位刺激也是中醫調理的特色療法,包括經皮穴位電刺激、電針、毫針針刺、穴位埋線等方法,循經選穴以足陽明經脈及任脈為主,能改善患者上腹痛、反酸、噯氣、腹脹、納差等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熱敏灸能夠溫胃散寒,促進胃腸動力,加強胃排空,療效可靠,無毒副作用,近年來經多家科研團隊證實對胃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比單純用西藥治療效果顯著。
中藥與熱敏灸辨證施治
專家介紹
許嵩中西醫結合主治醫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
坐診時間:週一下午,週三上午(消化內鏡門診);週二週三下午,週五上午(脾胃病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