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多發性骨髓瘤在我國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佔血液系統腫瘤的10%左右。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多的趨勢。本病多見於中老年,診斷時的中位年齡55歲(西方國家為65歲),40歲以下發病很罕見<2%。患者男性略多於女性。電離輻射或化學毒物的接觸、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和病毒感染等均可能與發病有關。

【病因病機】

多發性骨髓瘤屬於中醫文獻中所記載的“骨痺”、“骨蝕”等範疇。系外感寒、熱及邪毒,侵襲人體後留著不去,體質虛弱,臟腑失和,氣血不隨,經絡閉阻,氣、血、毒邪相互搏結所致。

【臨床表現】

多數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起病緩慢,可長期無症狀。所謂“骨髓瘤前期”可長達數年,甚至20年以上。多發性骨髓瘤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有兩方面:

①骨髓瘤細胞的增殖和浸潤。

②骨髓瘤細胞產生大量的M-蛋白,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1、骨骼病變

骨髓瘤細胞在骨髓腔內惡性增生,浸潤骨骼及骨膜,影響骨皮質血液供應。此外,骨髓瘤細胞還分泌破骨細胞的啟用因子(OAF),刺激破骨細胞,使其活性增加,導致溶骨性損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為主要的首發症狀,常見於胸部、四肢及腰背部,疼痛程度不一,早期疼痛較輕,可為遊走性或間歇性,且常由活動引起,後期漸劇烈,可為持續性,直至不能起床。由於脊柱病變,身高可降低。受累的骨骼區域性可隆起,按之有彈性或聲響。易發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經根或脊髓壓迫。

2、貧血和出血

由於骨髓瘤細胞在骨髓內惡化增殖,排擠正常造血組織,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導致全血細胞減少。由於腎功能不全、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反覆感染、放療及化療,以及可能存在的溶血、失血及營養不良等多種因素也會直接造成或進一步加重貧血。血小板生成減少、M-蛋白對血小板與凝血系統功能的干擾、血管壁澱粉樣變對毛細血管的損傷等均可能為出血的重要原因。常見部位為鼻黏膜、齒齦及皮下,晚期可有內臟和顱內出血。

3、高鈣血癥

廣泛的溶骨性病變,導致血鈣增高,而腎功能不全影響尿鈣排洩,又加重血鈣增高,此外M蛋白可與鈣結合致總鈣增高,而遊離鈣增高不明顯。高鈣血癥的症狀出現快,可出現頭痛、厭食、噁心、嘔吐、多尿,甚至心律紊亂和昏迷。同時鈣鹽沉積在腎實質又可加重腎損害,故高鈣血癥是預後不良因素之一。其中位生存期為26個月。

4、腎臟損害

由於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從腎小球濾過沉積於腎小管內,高黏滯血癥、澱粉樣變性、骨髓瘤細胞浸潤、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及化療藥物對腎臟的損害,或已合併有腎盂腎炎等因素。50%患者在診斷時已存在“骨髓瘤腎病”,可表現為蛋白尿、腎病綜合徵,常不伴高血壓。骨髓瘤腎病和高血鈣是造成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脫水可加劇腎功能損害。

5、易發生感染

由於異常單克隆球蛋白缺乏免疫活性,而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受抑或分解加速,中性粒細胞生成減少,患者易發生感染。其中以肺炎最為常見,且多為革蘭陰性桿菌所致。呼吸道、尿路感染和敗血症常較頑固而不易控制。感染為本病的最主要死因。

6、高黏滯血癥

此綜合徵多見於IgG骨髓瘤與IgM增多的巨球蛋白血癥。一般僅在IgG達到正常的1.5倍以上,佔血清總蛋白的80%以上時才發生此綜合徵。由M-蛋白引起血液黏滯度增高,微迴圈障礙,血流緩慢,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視網膜、腦、腎最易受累。可表現為頭昏、視力障礙、手足麻木、腎和腦功能不全,嚴重者可發生昏迷。

7、澱粉樣變

10%~15%的患者,尤其是IgD型患者,可合併澱粉樣變,表現心臟擴大和心功能不全、舌肥大、腮腺腫大、腎臟病變、外周神經炎、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直腸活組織剛果紅染色陽性可證實診斷。

8、雷諾現象

少數患者M-蛋白屬冷球蛋白,可有雷諾現象和迴圈障礙。可造成肢端動脈痙攣,甚至血栓形成乃至組織壞死。

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常吃牛油果,可以降低膽固醇,護膚,不過有5個事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