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立冬之後,降雨稀少,物候乾燥,近期北方城市暖氣已至,室內乾燥異常,很多人出現嗓子幹、癢、疼。應一些朋友的要求,給大家推薦幾首可以泡水代茶飲的小方,以備不時之需。

① 沙蔘麥冬湯

出自清代《溫病條辨》

沙蔘6克,麥冬6克,玉竹6克,天花粉6克,冬桑葉3克,生甘草6克,可酌加冰糖少許

本方適用於以乾燥為主的症狀,咽喉乾燥、口鼻乾燥、眼睛乾澀等。行話叫燥邪或燥熱傷陰,津液虧了,所以覺得幹。

② 翹荷湯

清代《溫病條辨》

薄荷3克,連翹3克,桔梗6克,生甘草6克,梔子3克,綠茶少許

相對於沙蔘麥冬湯,本方適用於以火為主的症狀,即“幹疼”的症狀更加明顯。

《溫病條辨》原文記載“燥氣化火,清竅不利,翹荷湯主之。清竅不利,如耳鳴目赤,齦脹咽痛之類。翹荷湯者,亦清上焦氣分之燥熱也。”

本方不僅適用於咽炎,只要是乾燥、上火所導致的頭面部孔竅的症狀,都可以使用。如耳鳴,眼睛幹、澀、紅、疼,牙齦腫痛、口瘡等等。

由於“翹荷”與“竅和”同音,且本方的目的就是使咽、喉、眼、鼻等清竅和諧,所以,我也常稱其為“竅和湯”。上學那會兒還專門編了記憶口訣,“翹荷湯主竅不安,甘桔梔子豆皮添,目赤耳鳴齦咽痛,燥氣化火當清宣。”

玄蔘6克,麥冬6克,生甘草6克,桔梗6克,薄荷3克,連翹3克

本方適用於兼有以上症狀表現者,乾的厲害,疼的也厲害。

提示:中醫用藥以辨證(病因病機)為主,辨病為次,所以上述方藥不單是針對咽喉的。

「 答 疑 」

1、為什麼用量那麼輕?

一是因為用量小杯子裡才能放得下,容易悶泡,成分容易析出。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醫治則裡有一個“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就是說治療頭面孔竅的病,要用像羽毛那麼輕的藥,氣味輕清好到達病變部位。當然,這裡用羽毛是誇張的描述方法哈(古人寫東西就是喜歡誇張哈,像李白先生描述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等等)。

2、中藥茶飲怎麼服用?

放保溫杯裡用開水悶泡一會,然後像喝茶一樣,少量頻服,如果能在口中多唅一會,以增加藥物與病位的接觸時間,藥效會發揮的更好。古人把這個叫作“少少唅咽之”。

喝完了再用開水續上,直至泡沒味為止。

(“和泡茶葉一樣”)

3、悶泡需要多長時間?

像沙蔘麥冬湯、加味玄麥甘桔湯這類以植物根莖為主的方子,要悶得時間長一點,20分鐘左右,有利於成分析出。

像翹荷湯以草葉、薄皮果實為主的,悶5-10分鐘就可以。

「 溫馨提示 」

本文所述方藥偏性不是很大,有相應症狀者可“按圖索驥”照方抓藥、依法服用。但如症狀複雜或較重,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素體陽虛之人即使出現上焦(頭面部)的乾燥、火熱、疼痛,也不宜單獨應用這些方劑。

另外,針對秋冬季節的乾燥,室內溫度不要太高。放個加溼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寒冬來臨,謹防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日常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