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間盤脫出及頸椎間關節、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出現的一系列綜合症候群。

臨床上以頸肩背臂疼痛麻木,頸項強直、活動受限,眩暈以及雙上肢乏力,麻木等表現為主。中醫醫學屬“痺症"、“項痺”、“眩暈”等範疇。多因腎氣不足、衛陽不固,風寒溼邪乘虛而入,導致頸部經脈閉阻,氣血不暢所致。

一、埋線針刀治療頸椎病

埋線療法利用其所埋之醫用無菌可吸收膠原蛋白線,產生了較一般針刺方法更為強烈而持久的針刺按摩效應,以調節陰陽,補氣滋血,通絡止痛,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使“通其經脈,調其氣血”,達“通則不痛”之功。是經絡理論與物理醫學相結合的產物,它透過在穴內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資訊和能量經絡傳入體內,以達“疏其氣血,令其條達”治療疾病的目的,縱觀本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實際上包含了穴位封閉、刺血、留針及組織法等多種刺激效應於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

埋線針刀療法融入了埋線和針刀的優點,讓即刻療效和遠期療效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備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睞。

二:典型病例

患者,女,52歲,2019年9月5日就診。主因頸項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2年餘。

1、治療前:

症狀:頸及右上肢疼痛反覆發作,右上肢麻木、涼、痛,夜不能眠,每於勞累或天氣轉變加劇,無頭暈噁心,上肢下垂疼痛加重,上舉減輕。

查體:頸肌緊張,轉頸試驗兩側都有壓痛,牽拉測試陽性,頸椎輕度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澀。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

2、治療方法:

將羊腸線埋入穴位(主穴:風池、肩井、大椎、頸夾脊;配穴:身柱、腎俞、甘俞)。每次8—12穴,15日一次,3次為一療程。

3、治療後:

經治療3個療程,患者頸痛、發僵感;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狀消失,效果明顯,隨訪半年後無復發。

三、皇甫士安提醒您:

頸椎病作為種常見病,影響人群範圍廣泛,小至20歲,長至80歲均可患病,患病率高達64.52%以上。一般而言,它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多發病,但近年研究發現,其患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少年發病人數不斷升高,所以其臨床治療和預防需要不斷探索和最佳化。

四、結論:

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以中西醫結合為主,中醫有內外治法、推拿療法、針灸治療、小針刀療法等;西醫有服用西藥、牽引、制動法、竇椎神經阻滯療法、理療和高氧療法等,但臨床療效大多一般且反覆率高。而埋線針刀療法治療頸椎病,經臨床觀察,近期、遠期療效滿意,且方法簡便,省時間,痛苦小,適合治療各年齡段的頸椎病患者。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想要遠離癌症,需謹記!晨起三堅持,晚上五不要,癌症會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