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津教授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知名中醫方劑學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二批國醫大師。段教授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60餘載,對內科常見病,尤其是對痛風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在臨證多年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段教授治痛風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段教授強調,痛風在治療上要分清急性期和緩解期。其中,急性期患者常有紅腫熱痛的臨床症狀,多屬溼熱痺阻型,故在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溼化瘀為主。同時,溼熱久居人體,易傷及人體的陽氣,並可傷及陰液,鑑於這些因素,段教授在治療急性發作期痛風時主張用藥不可過於苦寒,防止寒涼太過傷及脾腎陽氣,從而導致舊溼未去又添新溼;同時,又主張不可過用苦燥,易傷陰動火。在疾病的緩解期,以溼濁伏邪內蘊為主,故在治療上,段教授主張以調節臟腑功能,顧護正氣,祛溼化濁為主;同時,此期疾病的本質雖然是臟腑虛弱,但在滋補時也要注重時機,不能過早溫補,要注重疏通氣機,氣行則溼行,氣化則溼化。
病案舉例
病案1:患者,男,56歲。患者自述右足部蹠趾關節疼痛、紅腫2天,入夜尤甚。症見2天來患者右足部蹠趾關節疼痛,入夜尤甚,夜半突發,不可屈伸,未系統治療,僅口服止痛藥控制病情,症狀未見明顯控制。伴頸項強直,右足蹠趾關節區域性面板紅腫,皮溫升高,口乾口渴,口臭,夜眠欠佳,小便黃,大便幹,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而有力。理化檢查:血尿酸620微摩爾每升。右足X線片可見蹠趾關節處痛風石形成。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熱痺,辨證屬溼熱痺阻。治宜清熱利溼。處方:薏苡仁30克,澤瀉、知母、延胡索各20克,蒼朮、黃柏、防己、薑黃、萆薢、葛根、丹皮、蠶沙、甘草各15克,牛膝、當歸各10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7劑。二診:服藥後患者右足蹠趾關節疼痛、區域性腫脹明顯改善,但自覺兩足痠軟無力,口乾口渴症狀減輕,頸項強直症狀基本緩解,食慾稍有不佳,大便仍略幹,舌質紅,苔淡,脈滑微數。上方去防己、澤瀉,加宣木瓜15克。10劑。三診:服藥後症狀明顯改善,囑患者改變飲食習慣,繼續服藥10劑後停藥。
病案2:患者,男,48歲。患者既往患痛風多年,左足部蹠趾關節已形成痛風石。多年來,患者病情反覆發作,發作與飲食有密切關係。此次就診自述左足部蹠趾關節僵硬麻木1周。現症見患者形體肥胖,左足蹠趾關節腫脹變形,自覺麻木僵硬,區域性面板顏色晦暗,觸診有明顯的痛風石沉積。患者腹部脹滿不適,時覺噁心,食少,口淡乏味,周身睏倦不適,大便稀溏,舌質淡胖,邊有明顯齒痕,苔白膩,脈弦滑。實驗室檢查血尿酸588微摩爾每升。左足CT(自帶)可見左足蹠趾關節痛風石形成。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痺證,辨證屬溼濁痺阻。治宜祛溼化濁,通絡止痛。處方:薏苡仁50克,蠶沙、宣木瓜、蒼朮、黃柏、防己、薑黃、萆薢、羌活、威靈仙、甘草各15克,牛膝、法半夏、膽南星、當歸各10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7劑。二診:患者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關節腫脹麻木症狀明顯減輕,左足蹠趾關節僵硬症狀有所減輕,加地龍、續斷各20克,杜仲15克。治療1個月後,患者痛風石有所減小。囑患者注意調護,繼續守方服藥3個月,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等各方面調護,並隨診。
萆薢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