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胃病後期,調理上雖以脾、腎兩髒為主,但五行的相生相剋使得脾胃與肺、肝兩髒關係密切,臨床中常相互影響,一病俱病。

治療胃病,既不推崇溫補,亦不快意攻伐,而是崇尚“王道”,脾胃位居中州,具有樞機之能,故其治不在補,不在瀉,而在調。

攘外為先,蕩邪首推清化

慢性胃炎大多數是由於長期的飲食不節以致脾胃內傷,其病程動輒數月,甚則十數年,其根本病機則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多見。

當脾胃內傷,脾的運化功能即“脾氣散精”功能異常時,常使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水谷精微輸運障礙。

氣機升降失調,水谷運化障礙則水液內停,聚溼成邪。溼邪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新的致病因子,溼邪壅滯則化熱,溼熱相搏則疾病遷延難愈。

溼熱注於下則便溏、溲黃;蒸於上則清竅失聰以致頭暈頭重、臥寐不安、夢魘連連;淤於表則汗出漬漬,觸之黏手;阻於中焦則礙脾運,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胃納受阻,食滯而為邪。外症則以少食不飢、食慾不振為主。

溼熱之邪,循經歸肺則釀痰成飲,“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即此之謂也,臨床常見咳嗽、胸悶、心慌等症。

另外,溼濁中阻礙氣執行則致氣滯,氣滯則行血無權,故氣滯常伴血瘀。因此,對於慢性胃炎而言,其病機起於虛,止於實,而其實際則表現為脾虛兼夾溼熱、食滯、氣滯、瘀血,諸實當中又以溼熱最為關鍵。

故而,慢性胃病雖以虛為本,但治病之始,不在補而在清化,溼熱不除,胃難受補,只有在溼熱已化,氣機暢達,血行通順的情況下,言補才有意義,行補才能建功。

安內善後,調養須分臟腑

脾為後天之本,脾虛是發病之基,虛則邪至,溼熱相擾以成諸證,而溼熱一化則脾虛立現。臨床常見胃脘輕微悶痛,時發時止,無飢餓感,食慾不振,少食易飽,便溏,面色晦暗不華,舌質淡,邊尖有齒痕,苔薄白或薄黃,脈細緩。治療上則以健脾為主,佐以清化散瘀,解熱安神,降逆止呃等法。

腎雖為先天之本,卻需要後天脾胃滋養,但通過臨床觀察,楊春波發現此種腎虛並非單純的腎陽或腎陰虧虛,而是以陰陽失調,浮陽上越為多見,臨床表現上常見周身烘熱汗出,腰膝痠軟,手腳心發熱、汗出,舌質淡,苔薄或無苔,脈沉細緩等症。針對這一病機,以益腎潛陽為主,兼以健脾理氣,清化和中。

佐使須別“生”“克”慢性胃病後期,調理上雖以脾、腎兩髒為主,但五行的相生相剋使得脾胃與肺、肝兩髒關係密切,臨床中常相互影響,一病俱病。對於此類疾病的治療,遵“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常在補益脾胃的基礎上,隨證治之。

另外,脾土虧虛,肝木必乘,肝氣橫犯脾胃則脘腹脹滿,呃氣連連;肝經循經不暢則兩脅不舒,或單見右脅不舒,或女性經前雙乳脹痛;肝鬱化火則夜寐不安,少眠多夢。對於此證治療,常在補脾腎的基礎上加以疏肝行氣、重鎮安神、柔肝止痛。

“調”貫始終,用藥貴在輕靈

脾胃溼熱證,若用溫陽之品,則易化燥、化熱,以致病情加重,出現大便祕結難解等症;若用陰柔之品,則溼得陰助,遷延難愈。

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位處樞機,脾升胃降為其生理特性。脾升則水谷精微得以傳輸,胃降則腐熟之水谷得以傳化。

氣機失調則傳輸、傳化失司,中焦瘀而化溼、化熱,故治療脾胃溼熱證,強調清化溼熱要以行氣為基,臨證中常加行氣暢中、降氣止逆、洩氣通便之品。

對於頭目耳鼻之病,常升其陽;對於胃下垂、脫肛、久瀉等中氣下陷證,亦用昇陽益氣,固脫止瀉之品。

凡病之所得皆由陰陽之失衡,慢性胃病亦不例外。但由於脾胃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故慢性胃病所表現的陰陽失衡,不僅僅侷限於脾胃,還包括了腎中之陰陽、脾胃與肝臟之間的陰陽。

臨床中常見到一些患者,夜寐難眠,多夢易醒,口乾,目澀,自覺火氣很大,喜飲冷飲,但每食涼則腹瀉無度。此證在病機上屬“胃冷肝熱”,此證在治療上存在用涼則傷胃、用溫則助肝熱的矛盾,而瀉肝膽之熱,微溫醒脾,助陽止瀉之法,收效甚好。

清陽不升,則谷氣下流,用藥上常選辛味升散之品,既升脾陽又散外邪。針對溼熱一證,溼熱相搏如油入面,很難祛除,因溼為陰邪,熱為陽邪,兩邪一旦結合,則非“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治療總綱所能涵蓋,所以治療上單純應用寒藥或熱藥,都很難中的。治療溼熱,運用輕清之品,芳香醒脾,辛化祛邪。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冬至到來,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來臨,醫生:做好5件事,平安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