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是很常見的疾病,由於治療的反覆性,讓人誤認為腳氣是無法根治的。
今天在門診又遇到五個病人,情況雖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個是:腳趾灰指甲問題第二個是:股癬的問題第三個是:面板瘙癢的問題第四個是:腳上丹毒第五個是:長期懷疑自己雙腳是慢性溼疹
他們五個人的共同點是都有腳氣,查真菌鏡檢均為陽性。
儘管腳氣是個小毛病,通常情況下不治療也問題不大,但發病率高,困擾到一部分人,讓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這個問題。
什麼是腳氣?
腳氣,醫學上叫“足癬”。是因為面板癬菌引起的腳底板、腳後跟、腳緣和腳趾縫的感染。發病率非常高。
常見的原因是腳上缺乏皮脂腺(因為皮脂對於面板癬菌有抑制作用),另外一個原因是封閉的鞋子造成溼潤環境,真菌喜歡在這些潮溼環境中偷偷摸摸幹些壞事。
足癬臨床症狀示意圖
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染很常見。有意思的是,在門診遇到不少的大老爺們,還有一些老人家,發現他們有腳氣,建議他們治療,他們很多時候都不太在乎。
但是一說,他們會傳染到小孩子的時候,咦,馬上同意治療,可見在他們心目中,孩子比自己更重要。
腳氣的型別
可能在大家看來,腳氣基本就是脫皮、出水皰、瘙癢,其實認真來說,還是有分型的,並且不同的分型,治療方法上有差異。
• 角化型
臨床上的表現是:一側或雙側的腳,大面積角化,伴有皮膚髮紅、脫皮,有些角化厲害的,面板還會裂開的,這個型別是沒有水皰,也沒有膿皰的。
臨床不太多見,可能容易被誤診為慢性溼疹。一般夏天會好一點,但是角化型,夏天都無法恢復。
角化型足癬示意圖
治療起來要費勁一些,由於角質明顯增厚,所以外用藥物效果比較差,這種型別的建議口服抗真菌藥物比較好。如果不願意口服藥物,外用抗真菌藥物時,建議加上尿素軟膏之類的製劑,效果會更好一點。
• 丘疹鱗屑型
腳上有明顯的小片狀脫皮,呈弧形或環狀附著於皮損的邊緣,當真菌活躍時,可以出現紅斑、丘疹,並有瘙癢。這個型別非常常見。
• 腳趾間型
這個也是常見的型別,最好發的部位是外側第3、4、5腳趾容易被感染。因此有經驗的醫生,取標本的時候會取外側的腳趾,這樣陽性率更高。
臨床表現是腳趾縫出現紅斑、脫皮、面板裂開,還有就是由於長時間的浸漬,所以腳趾縫常常發白。
又常常伴有繼發細菌感染,因此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臭氣。
• 炎症型
又叫水皰型,臨床表現是腳的內側出現水皰,有時候水皰還比較大,可以是群集多水皰發作,也可以散發幾個水皰,伴有明顯瘙癢,如果有繼發細菌感染,還會出現膿皰。
• 潰瘍型
這個通常是由趾間型惡化加重而來,腳趾縫間可以潰瘍和糜爛。而且因為面板破損比較明顯,所以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如果有,則需要同時治療細菌感染。
很多人不太重視,有些人治療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又沒有治好,於是就反反覆覆的十年,二十年。
時間久了,腳氣也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因為真菌感染,波及到趾甲或指甲,引起灰指甲。
灰指甲是需要口服藥物的,因此很多人外用藥物,把腳氣治療好了。但灰指甲沒有控制好,導致病情反覆,一部分人得出錯誤的認識,認為腳氣是無法根治的。
因為腳趾瘙癢,難免有很多人去抓,抓完又去摸其他地方,就可能引起大腿根部的腹股溝、臀部、肛門周圍也出現面板瘙癢。
所以, 出現腳氣的時候,也要看看這些部位有沒有真菌感染,否則治好了腳,其他地方不治療,也容易復發。
真菌感染導致面板破損之後,會引起細菌感染,出現腳紅腫,甚至發燒之類的表現。特別是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出現。但總的來說,腳氣還是容易治療的疾病。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做到每天用藥2次,全部覆蓋,治療4周,就可以治癒了。如果沒有治癒,則要問用藥是否規律、時間是否足夠、塗藥的範圍是否足夠。
這一條是絕大多數人反覆沒有治療好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是用藥三五天就感覺好的差不多了,就停藥了。
其實那時根本沒好,發作的時候又塗幾天,不能堅持用藥。
另一部分人塗藥的範圍不夠,只塗腳趾丫,這哪裡夠呢,整個腳都要塗。
最好是晚上洗完澡後塗藥一次,這個時候面板角質層由於水的浸泡,比較軟潤,藥物容易進去,然後早上起來時再用一次,就完美了。
請問小夥伴們做到了嗎?
如果這些都是肯定的回答,還沒有治療好,則要排除下面這些原因:
1.是否有灰指甲沒治療好?2.其他部位(腹股溝)是否有真菌感染?3.是否有糖尿病沒能得到良好控制?4.是否是誤診了(也許不是腳氣,而是汗皰疹或慢性溼疹之類的)?5.是否出現了耐藥(也就是你塗的藥物,對真菌不太起作用)?6.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是否還有沒有治療的?7.鞋襪是否有同步處理?8.是否有應該考慮口服藥物的情況?
以上的內容是不是解答了你心中的疑問呢?
記得點“贊”哦,並且把有用的知識share出去吧!
內容僅供參考,具體面板問題還需及時問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