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該指南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於2019-01-30釋出,2020-01-01實施。大家需要與2012年的頒佈了相對比閱讀。

中醫肛腸科臨床診療指南兒童功能性便秘

1範圍

本指南規定了兒童功能性便秘的診斷、辨證、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指南。

2.1

兒童功能性便秘 Pediatric chronic constipation兒童便秘中90%~95%為功能性便秘,多發生在2~4歲,男女發病無差異。本病主要與遺傳、餵養不當、飲食習慣、排便習慣不良、腸道菌群失調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

本病歸屬於中醫“小兒便秘”等範疇。

3診斷

3.1臨床表現

3.1.1症狀

患兒多無胎糞排出延長史,曾有正常排便習慣,現每週排便少於或等於兩次,糞便乾硬,排出困難,可伴便時疼痛,大便帶血,腹痛或食慾欠佳。

3.1.2體徵

本病患兒體質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全身體徵。嚴重患兒查體左下腹偶可觸及增粗腸管,直腸指診可觸及瀦留糞便。

3.2實驗室或輔助檢查

3.2.1結腸造影

本病無先天性巨結腸症X線徵象。

3.2.2肛門直腸測壓

肛門直腸測壓可鑑別先天性巨結腸症、內括約肌失弛緩症及特發性巨結/直腸症所致的便秘。

3.3鑑別診斷

兒童功能性便秘需與先天性巨結腸症、脊髓栓系綜合徵、骶尾部畸胎瘤、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等引起的便秘相鑑別。

4.辨證

4.1腸胃積熱證

大便乾結,小便短赤,便時肛門疼痛,或有腹部脹滿,口乾口臭,口舌生瘡,心煩面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4.2肺脾氣虛證

雖有便意,無力努掙,腹脹納呆,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虛。腸間蓄糞而無便意,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納呆食少,神疲色萎,發育遲緩。舌淡,苔薄;脈。脈沉遲。

4.3腎氣不足證

腸間蓄糞而無便意,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納呆食少,神疲色萎,發育遲緩。舌淡,苔薄;脈沉遲。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祛除瀦留於直腸內的糞便,恢復腸道蠕動功能,建立排便反射。對於患兒父母的健康教育、合理使用瀉藥的指導及對患兒的心理疏導非常重要。

5.2分證論治

5.2.1腸胃積熱證

治法:消積導滯,清熱潤腸。

主方: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常用藥:枳實、大黃、黃芩、黃連、神曲、茯苓、白朮、澤瀉。

5.2.2肺脾氣虛證

治法:補益肺脾,行氣潤腸。

主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當歸、升麻、白芍藥、甘草

5.2.3腎陰不足證

治法:補益腎陰,培本通便。

主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

5.3其他治療

5.3.1

可配合瀉劑短期使用,藥物的選擇以無毒副作用、不產生藥物依賴性為原則,主要包括膳食纖維、益生菌和益生元、乳果糖和聚乙二醇4000等。

5.3.2灌腸療法

對於部分糞便瀦留嚴重並有繼發性直腸擴張的患兒,可用灌腸法清除糞便採用磷酸鈉灌腸液、生理鹽水或開塞露定時灌腸。治療2~4周後,可根據患少灌腸量和次數,促使其形成自主排便。

5.3.3生物反饋訓練

6歲以上患兒,因盆底肌運動不協調或直腸感覺功能減退,可採用此方法訓練盆底肌的協調運動和感覺功能,透過螢幕顯示盆底肌的收縮和放鬆,讓患兒感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訓練,透過大腦形成反饋通路,發揮調節作用,還需配合家庭訓練,有效率為50%~80%。

5.3.4 推拿療法

實秘:清大腸、推六腑、運內八卦、按揉膊陽池、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節骨、搓摩脅肋。

虛秘:補脾經、清大腸、推三關、揉上馬、按揉膊陽池、揉腎俞、捏脊、按揉足三里。

6預防與調攝

6.1 預防

養成定時進餐、休息、排便的習慣。三餐以米、面、粗糧為主食,避免進食過多動物性食物,同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水果、豆類和穀類製品。保證正常液體攝入量。保證正常運動量。

6.2調攝

在每日清晨或早餐後對患兒進行排便訓練,做到定時排便,一般在早餐後30~60分鐘進行;限時排便,每次5~10分鐘較適宜。早晨藉助胃一結腸反射的“餐後早期反應”及“餐後晚期反應訓練排便容易建立條件反射而養成排便習慣。

在不飢不飽排空小便的情況下,平躺在床上,腹部放鬆,以臍為中心,從右下腹開始,順時針按摩,力度由輕到重,每次20分鐘,循序漸進。

16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食鹽有分類不是隨便用,記住包裝上這些“詞”,知道後別再亂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