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診斷還有哪些檢查(結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法、CT、核磁共振(MRI)、直腸腔內超聲)?
結腸鏡檢查+活檢是早期發現和診斷大腸癌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大腸癌診斷的“金標準”。除了結腸鏡檢查之外,大腸癌患者有時還需要接受以下檢查。
結腸氣鋇雙重造影
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是指經肛門插管注入約400ml稀鋇劑,當鋇劑達升結腸時,再注入適量氣體,以產生氣鋇雙重對比,至大腸完全充盈觀察充盈相,最後將鋇劑排出觀察粘膜相,檢查中多體位觀察。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操作簡單,腫瘤病變部位定位準確,診斷準確率高。能清楚地顯示病變區腸腔內粘膜皺壁的改變(圖33-1),以及病變區狹窄程度、範圍及邊緣輪廓等。
對於結腸鏡檢查時因為腸腔狹窄腸鏡無法透過者,結腸氣鋇雙重造影可以瞭解狹窄遠端腸管的情況。另外,對於年老體弱不能耐受結腸鏡檢查者,結腸氣鋇雙重造影也是一種很好的診斷和排除大腸癌的方法。
圖33-1:結腸氣鋇雙重造影顯示升結腸粘膜呈蟲蝕樣改變,伴腸腔狹窄,提示升結腸癌。
CT檢查
CT(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訊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計算機對選定層面分成若干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稱之為體素。掃描所得資訊經計算而獲得每個體素的X線衰減係數或吸收係數,再排列成矩陣,即數字矩陣,數字矩陣可存貯於磁碟或光碟中。經數字/模擬轉換器把數字矩陣中的每個數字轉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塊,即畫素,並按矩陣排列,即構成CT影象。
CT檢查具有簡單、快捷、痛苦少和密度解析度高等優點,而三維重建技術彌補了CT空間分辨力不足的缺點。在大腸癌的診斷方面,CT對腸腔內的病變及對癌腫腸外浸潤,與相鄰臟器、組織的關係及腹腔內及淋巴結轉移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圖33-2)。根據CT檢查結果可以進行術前分期,為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及判斷預後提供參考。
圖33-2:腹部CT可清晰顯示腫塊的位置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
核磁共振(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所產生的訊號經過重建成像的一種影像技術。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透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影象(圖33-3)。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應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應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的迅速發展。
和CT相似,MRI可以顯示大腸癌的位置、大小、是否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和是否伴有遠處轉移。MRI在判斷直腸癌是否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明顯高於CT,目前直腸癌的術前分期首選盆腔MRI增強檢查。MRI在診斷大腸癌肝轉移方面也明顯優於CT檢查。所以MRI使我們能夠更好的進行術前分期和評估,更好地為臨床醫師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案提供幫助,提高了手術切除率、減少了手術風險。
圖33-3:盆腔MRI顯示直腸癌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淋巴結轉移。
直腸腔內超聲
直腸腔內超聲是指在直視下將超聲探頭經肛門插入到直腸腔內,可以準確地探查病變的高度、範圍和浸潤的深度,以及病變與肛門括約肌和周圍結構之間的關係。由於超聲探頭貼近病變部位,無腹壁衰減及胃腸道氣體的干擾,影象更加清晰,而且定位準確。直腸腔內超聲操作簡便無創傷,彌補了腸鏡對直腸壁深層及周圍組織觀察的侷限,能發現經體表超聲或臨床指診不能發現的直腸及其周圍疾病,能判定病變部位、範圍、回聲特徵,進而判斷疾病的性質,還可以進行術前分期,為臨床診斷、活組織取材定位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依據,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直腸腔內超聲主要應用於直腸癌的術前分期(圖33-4),可以較好地判斷腫瘤的浸潤深度、是否侵犯周圍組織機構、是否伴有淋巴結轉移,在判斷早期直腸癌的浸潤深度方面優於CT和MRI。
圖33-4:箭頭所指的低迴聲區域為直腸癌周圍轉移的淋巴結
大腸癌的檢查方法較多,不能單純的說哪一個檢查好,也不是越貴的檢查越好,選擇什麼檢查,需要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法才能有效的做出診斷,為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供幫助,同時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