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低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有的表現為體溫輕度升高;有的體溫並不升高,唯病人自覺心煩口渴,身熱,常伴手足心熱或面部烘熱感;也有的病人畏風怕冷,體溫有輕微升高。這些都屬於低熱的範疇。正氣內虛是其病理基礎。

本病雖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氣虛發熱、氣鬱發熱、血瘀發熱、溼鬱發熱之不同,然以陰虛發熱、氣虛發熱、血虛發熱較為常見。其辨治當重脾胃。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人體正氣的盛衰,依賴於脾氣的強弱,脾胃強健,氣血精津化源充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濡養,陰陽和調,低熱不生。另一方面,脾為氣機升降之樞,若脾胃升降正常,“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井然有序,陽守陰藏,何熱之有?

若脾胃損傷,則五亂遂作。東垣雲:“既脾胃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絕於外,……故營衛失守,諸病生焉。”脾胃不健,或清氣下陷而蘊為溼熱,促使下焦陰火上衝,故而發熱;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津無以生,血無以化,陰液不足,陽氣偏盛,也可發生低熱;或氣虛無力運血,或溼聚化熱等,均可發生低熱。原因種種,然與脾胃關係最切。故治療中,當以調理脾胃為主,以達樞機轉動、“土生萬物”之意。脾胃健,氣血足,陰陽和,邪氣退,低熱自愈。

臨證中,餘多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六味地黃湯等方為基礎,據證用方,靈活加減,每常收效於數劑之間。

例一

孫××,男,47歲,幹部。

自述低熱已年餘,氣短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時而隱痛,頭暈且脹,自汗畏風,咽乾口燥,五心發熱。語聲低微,形瘦,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脈細而弱。前醫曾用養陰清熱之品,治之不效。

其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食少腹脹,畏風自汗,實乃脾氣不足之證,雖有口乾咽燥,五心煩熱,乃氣虛無以化生營血,陰血亦虛,無以滋養之故。況前醫曾用滋陰清熱之品無效,竊思《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雲:“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故採用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黃芪,黨參,焦白朮,升麻,陳皮,柴胡,土炒當歸,生薑,大棗,防風,神曲,三劑。水煎服。

複診:飲食增加,汗出已止,大便質軟成形,但仍有微熱。囑其繼用原方三劑。後改為補中益氣丸,續服月餘,體力漸復,低熱盡退。

中藥神曲

例二

楊××,女,41歲,營業員。

患者低熱半年不退,每於經期後發熱更甚,並伴有面色不華,心悸氣短,語聲低微,月經延期,色淡量多,食納不香,少腹墜脹。舌淡,脈虛細無力。

證屬心脾兩虛之發熱。治宜補養心脾,益氣生血。擬歸脾湯加減。

處方:黨參,白朮,黃芪,土炒當歸,雲苓,山萸肉,木香,炙甘草,荊芥炭,阿膠(烊化),艾葉,炮姜,升麻,大棗,三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後,少腹空墜減輕,食納增加,月經量少,發熱稍減。於前方略有改動。

處方:黨參,白朮,黃芪,土炒當歸,雲苓,陳皮,木香,阿膠(烊化),升麻,山藥,山萸肉,生薑,大,三劑。水煎服。

雲苓

並囑其上藥用完後繼續服用歸脾丸,每日二次,每次兩丸,以善其後。

按:例一為氣虛發熱,故用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以除熱;例二為血虛發熱,故用歸脾湯養血補氣以除熱。證型不同,方藥有異,然補脾益氣為其根本治則。中州健,谷精運,樞機轉,氣血和,陰陽調,自無寒熱之弊。可見治療低熱之證,培補化源最為關鍵。

故言:低熱辨治,當重脾胃,乃餘積數十年經驗之所悟也。

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熬夜,會讓人脫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