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氣虛質者常用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關元、膻中、神闕、陰谷、腎俞、脾俞等,這些穴位可以補養元氣,改善氣虛質。每次選2~4個穴位,點按、艾灸均可。

也可以根據症狀,選擇穴位搭配,經常腹脹、消化不良、腹瀉——選中脘、天樞、足三里

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選風門、肺俞、脾俞、足三里

經常疲勞倦息,舌邊有齒痕——選神闕、氣海、膈俞、脾俞。

(一)“足三里”健脾補氣,勝過吃老母雞足三里是強身健體的要穴,主“後天之氣”,民間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是“足用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功效。現代研究發現,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足三里定位:正坐屈膝,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脛骨前脊外側旁開一橫指,這個交叉點就是足三里。或者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按摩方法(1)用拇指或中指按於足三里,先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揉按30下,先按摩左側,然後換手,同樣揉按右側。(2)臨睡前取仰臥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上進行按摩。每次按壓10多分鐘,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覺。然後換足換腿進行按摩,方法、時間同前。(3)兩手握拳(拳心向上)用骨凸捶足三里,左拳捶右足三里,右拳捶左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效果。以上三法,可任擇其一,或交替進行。也可用艾灸的方法,將艾條對準足三里固定懸灸,也可沿著穴位一上下移動灸。用艾條每次灸15分鐘以上,一旦灸處出現小水皰就應當停止艾灸。每日1次或隔日1次,也可每週1~2次。

(二)膻中穴是人體的氣會穴膻中穴是培補心肺之氣的一個重要穴位,是人體八會穴之氣會。《靈樞.海論)雲:“膻中者,為氣之海。”指出膻中穴是-身之氣的聚集之處。 《素問,靈蘭秘典論》亦云:“膻中者,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指出制激膻中穴有調暢情志、靜心寧神、舒暢心情的功效。如果心情低落,按摩一下膻中穴,可以讓心情變得舒暢起來。人們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捶胸頓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穴的位置,也是這個道理。膻中穴還有理氣、活血通絡的功效,氣虛質如果出現胸悶、心悸、氣短等症狀,按摩膻中穴可消除這些症狀。膻中穴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用右手中指指腹逆時針方向揉按1分鐘,再順時針方向揉按1分鐘,重複揉按3~5遍;然後用左手中指指腹先順時針方向揉按1分鐘,再逆時針方向揉按1分鐘,重複揉按3~5遍。

膻中穴也可採用推的手法。將右手五指併攏,由上向下推50~100下。氣虛質者感冒時,採用這樣的按摩手法,能達到止咳平嘴、順氣降逆的功效,可消除咳嗽、氣短、嘔吐、噯氣等症狀。膻中穴也可以用艾條灸20~30分鐘。(三)氣海穴補益元氣

氣海,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宋代醫家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雲:“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氣海是保健要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效。刺激此穴能治療形體贏瘦、乏力等病症,還能治療小便不利、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清稀、水谷不化等。

氣海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處。 按摩方法為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壓該穴1次,每次按壓15分鐘,每分鐘按壓15下。

艾灸氣海可以用艾炷灸5~14壯,或者用艾條灸20~30分鐘。常用的灸法有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等。(1)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後,在距氣海穴約3釐米處懸灸,如區域性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區域性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隔姜灸:取0.3~0.5釐米厚的鮮姜1片用針穿刺數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以灸至區域性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附子灸:取0.3釐米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後在中間用針刺數個孔,放在氣海穴上,於附子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區域性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個灸程。也可每週施灸1~2次,長期應用。(四)“五氣之根”關元穴關元穴又稱丹田,為元氣所在地,《難經●六十六難》稱其為“人之根本”或“五氣之根”。按摩此穴對培補元氣功效卓越,能夠使“清陽上升”“濁氣下降”,起到補氣回陽的作用,對調理氣虛質大有裨益,並且還能對疑難雜症,如胃潰瘍、潰瘍性結腸、胃癌、肝癌以及其他惡性腫瘤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關元穴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將右手半握拳,拇指伸直後指腹按於關元穴,按揉10分鐘,每日2次。關元穴也可用艾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可在夏秋之交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五)“胃之靈魂”中脘穴中脘穴是手太陽、足少陽、足陽明、任脈4條經脈的彙集穴位,被醫學界稱之為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循經考穴編》稱其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主治各種因氣虛不足、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治療時間一般在飯後30分鐘,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①按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摩在穴位上揉,揉2~5分鐘;②摩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10分鐘。按摩時不要讓手與面板之間出現摩擦,而應讓手掌始終緊貼著面板,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組織等做小範圍的環旋運動,當腹腔內產生熱感即可停止。中脘穴也可用艾灸或隔姜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鐘左右,連灸10天。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肌肉勞損真的會痛,吃藥、打針、理療,看看哪款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