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糖尿病在中國有很高的發病率,因為糖尿病往往會出現高血糖,也就讓大部分人出現了一個認識誤區,認為糖尿病是因為吃主食而導致的,結果就開始減少主食的攝入量或者乾脆不吃主食,這種做法會引起什麼後果呢?
長期不吃主食,體內長期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足,胰腺β細胞功能下降,胰島素的分泌就會減少,同時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會下降,對葡萄糖的降解功能減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滯留在血液裡,就會引起血糖過高。
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即使再恢復正常的飲食,如果體內胰島素分泌滿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產生。這也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常見原因。
主食吃得少,容易飢餓,很多人就用副食來補。有的人愛吃瓜子、核桃、花生等油脂含量高的零食;有的人多吃菜,菜餚中的油和蛋白質的攝入量都很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麵中澱粉的熱量,這也會使熱量攝入超標。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代謝紊亂。
糧穀類食物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機體最基本的能量來源。根據《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13)》,碳水化合物要佔一天總能量的45%-60%。同時,人體的代謝系統相互制約,主食吃得少,還會引起脂肪代謝紊亂。而脂肪代謝紊亂又是糖代謝紊亂的誘因,亦可誘發糖尿病。脂肪積累過多導致的肥胖,又是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徵”的啟動因素。
主食中碳水化合物具有保護蛋白質的作用,如果不吃主食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尤其是糖尿病人不吃主食,就可能動員體內的脂肪分解來供能,導致酮體產生,嚴重時有發生酮症酸中毒的危險。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不吃主食不但無助於控制血糖,而且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其他臟器的功能。
那麼糖尿病人該怎麼吃呢?糖尿病飲食的首要原則就是控制飲食
降低血糖其實就是少吃或不吃那些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的食物。比方說,加糖的食物,像糖果、汽水、可樂、蜜餞,及蜂蜜、加糖飲料,以及各種中西式的甜點都應該少吃;若是嗜食甜食的人,則建議以糖精或阿斯巴甜等代糖來調味。此外,澱粉類含量高的食物也要限量,像番薯、土豆、芋頭、玉米、菱角,以及燒餅、燒麥、蘿蔔糕等;尤其各種年節食品,如粽子、月餅、年糕,更是糖尿病患者特別需要“忌口”的。
糖尿病飲食的次要原則就是少吃太甜、太鹹、太油的食物
由於肥胖是糖尿病的敵人,而且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因此控制油脂的攝取量非常重要。除了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及高油脂類的食品,譬如肥肉、豬皮、松子、核桃、花生等。
同時要節制肉類食物、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取量,並且改用植物油來烹調食物。此外一些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海鮮類等,也要少吃。烹調上,應儘量採用清淡少油的方式,如燉、烤、滷、紅燒、清蒸、水煮、涼拌等。
糖尿病人吃時該注意什麼呢?一、定時定量和化整為零
定時定量是指正餐。正常人推薦一日三餐,規律進食,每頓飯進食量基本保持平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與降糖藥更好的匹配,不至於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狀況。
化整為零是指零食。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允許病人吃水果,以補充維生素。但吃法與正常人不同,一般不要飯後立即進食。可以選擇飯後2小時食用水果。吃的時候將水果分餐,如:一個蘋果分2-4次吃完,而不要一口氣吃完。分餐次數越多,對血糖影響越小。
二、吃幹不吃稀
建議糖尿病人儘量吃‘幹’的。比如:饅頭、米飯、餅。而不要吃麵糊糊、粥/泡飯、面片湯、麵條等。越稀的飲食,經過烹飪的時間越長,食物越軟越爛,意味著越好消化,則升糖越快,所以無論什麼粥都不宜吃。
三、吃硬不吃軟
糖尿病飲食中,同樣是乾的,我們更推薦‘硬一點’而不是‘軟一點’。道理與上面相同。
四、吃綠不吃紅
食物太多,很多病人不能確定哪個我是該吃的,哪個是不該吃的。一般綠色的,多是含有葉綠素的植物,如:青菜。而紅色的含糖相對較高,不宜食用。如吃同樣重量的黃瓜和西紅柿,西紅柿可以明顯升糖。所以,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綠色’的一般比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