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治癒,這是目前醫藥學家認為有望實現的慢性乙肝治療終點,但目前尚未有全球乙肝創新藥物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其中多數尚處於臨床前或III期臨床試驗中。那麼,什麼是目前的抗HBV治療呢?
乙肝HBV複製過程錯誤,導致已知10種變異,認清新藥研發難點
簡單的講,這主要指對血液中可檢測到的乙肝病毒載量(HBV-DNA)和肝臟炎症的患者進行的,其主要特徵是乙肝病毒複製和丙氨酸轉移酶(ALT)水平波動或穩定升高。這部分慢性乙肝患者,被定義為乙肝e抗原陽性或陰性患者。功能性治癒,即臨床治癒包括全面改善疾病特徵,包括緩解肝臟炎症,以及明顯地降低肝硬化(LC)和肝細胞癌(HCC)風險。
以上都是新版指南提及的,指南還把重點放在是否開發抗-HBs抗體的情況下,調解HBsAg血池水平的實質性和持續性降低。所以,目前全球醫藥學家對慢性乙肝開發新藥專案方向,目標必須都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性治癒率。2020年9月7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Ganesh Selvaraj Duraisamy 、Dattary Bhosale、Ivana Lipenská曾經這樣介紹未來乙肝新藥開發難點,原文點評如下:
我們認為,然而,乙肝病毒複製週期如此複雜,以至於很難想象任何一種活性藥物成分(API)應該如何被設計和創造出來,以應對HBV感染,正如過往研發經驗已經表明的那樣(觀點來自:Viruses)。功能性治癒進一步根據HBV基因型,增加了難度,因為存在按全長HBV基因組序列中遺傳差異分類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涉及到S基因水平上4%-8%的遺傳變異。
全球目前已知的HBV基因序列變異,至少有10種包括A、B、C、D、E、F、G、H、I和J。其中,A基因型在歐洲、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西非最為普遍,而B和C基因型在亞洲更為普遍。Viruses上,上述研究人員給出一些資料,例如,在我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在人群中總體存在率大於7%,超過60%的肝硬化和80%的肝癌病例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觀點資料來自:Viruses)。
D基因型主要分佈在地中海地區、中東和印度,而E基因型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另一方面,F和H基因型似乎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最為常見。而G基因型,通常在與其他基因型的共同感染中被發現,並且可以在法國、德國、美國和墨西哥發現。最後,I和J基因型只是根據基因組差異來確定的,還需要更為全面的評估。
在越南與寮國發現了I基因型,涉及A、C和G之間的基因型間組合。J基因型來自日本患者,和長臂猿/猩猩和人類C基因型有直接關係。所有導致這些遺傳變異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乙肝病毒複製過程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