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腺體萎縮為特徵的消化道常見病、多發病。研究表明,瘀血與本病的發生關係密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有良好療效。

陽明胃腑 血病易見

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位在胃,與脾密切相關。脾胃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胃屬陽明,脾屬太陰,胃腑與外界相通,最易受損。陽明胃腑,易損易滯,易虛易實,氣病、血病多見。

證候表現 重察舌象

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缺乏特異性,可表現為胃痛、痞滿、納差、消瘦、口渴、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等,脈細澀、沉弱。

瘀血滯中,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則見痞滿。瘀血阻滯胃絡,不通則痛,故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久延難愈。血瘀則舌失滋榮,血流不暢,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見舌質紫黯或黯紅,或有瘀斑、瘀點,舌底脈絡迂曲。《通俗傷寒論》指出:“因熱而瘀者,舌必深紫而赤,或幹或焦,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帶青或黯或滑。”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瘀血證的診斷,尤須重視舌診。

活血化瘀 貫穿始終

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纏綿,各種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導致血瘀,瘀血變化始終貫穿於疾病的全過程。瘀血不僅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

血瘀與氣滯常互為因果,血瘀不行,則加重氣滯,脾胃運化障礙,後天失養。瘀血內留,鬱而生熱,瘀熱相合,則耗津傷陰;血液黏稠,又會加重血瘀。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脾虛失統,還是瘀熱灼絡,均可致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使血瘀進一步加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惡性迴圈,勢必氣血日虛,胃腑萎弱日重,甚至發生癌變。

臨床應用 相兼而施

1、養陰益胃、活血化瘀法

《醫學正傳·胃脘痛》雲:“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故易被辛辣、勞倦、情志所傷,久則耗氣傷津入絡,陰津虧損,胃絡失養,漸成瘀阻之變。此時,宜養陰益胃、活血化瘀。

2、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法

胃脘痛病位在胃,但與肝的關係至為密切。肝失疏洩,影響脾胃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疏洩不及,土失木疏,氣壅而滯,不通則痛;二是疏洩太過,橫逆脾胃,肝脾不調,肝胃不和,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氣滯血瘀,胃痛初起在氣,氣滯日久則影響血絡通暢,以致血瘀胃絡。

故慢性萎縮性胃炎多氣血同病。治宜疏肝活血,氣血同調。

3、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法

脾胃虛弱則運化不及,溼從中生,氣滯不行,日久由氣及血,由經入絡,氣血俱病,絡道不利,血行不暢,胃絡瘀滯。

因此本病的實質乃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根據“久病必虛”、“久病多瘀”之說,脾胃虛損,因虛致瘀是其病理基礎。

4、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

葉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又云:“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可知其治氣治血之然也,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可見,瘀血內阻是胃病發展的重要階段,血瘀則氣滯,氣鬱中焦而化熱化火,血瘀熱毒內蘊、瘀熱互結是造成胃絡損傷、組織增生的根本原因。本病纏綿難愈,與邪毒未盡有關。

除上述方法外,其他還有溫中補虛、活血化瘀和清化溼熱、活血化瘀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臨床應根據瘀血證的輕、中、重將活血化瘀藥分為三大類:一為和血類,二為活血化瘀類,三為破血逐瘀類。由於活血化瘀的藥往往藥性峻烈,臨床運用必須針對病人體質狀況、病情輕重、證候情況選擇恰當的活血化瘀藥。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胃炎,既要疏肝理氣,還有活血化瘀,也要燥溼化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