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9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少3歲,無獨有偶,全球各國均是女性平均壽命更長,男性平均比女性少3-10歲。
對此,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男性真是不容易啊,操心勞累,能不折壽嗎?
事實上,除了操心勞累,還有很多因素導致男性壽命偏低,比如,戰爭年代男性傷亡多,和平年代男性生活壓力大,而且男性普遍的喜歡浪(抽菸喝酒熬夜等)等,而且,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原因,那就是性染色體也同樣決定了男性壽命偏短。
性染色體決定壽命我們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決定性別的一對染色體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和Y,女性為X和X。
科學家發現,正是這種差別,決定了男性壽命普遍偏短,而且這種現象在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在《生物學快報》上發表宣告:
他們在對比了229種由染色體決定性別的物種時發現,擁有相同性染色體的機體,平均壽命會更長。
所有哺乳動物的性染色體和人類一樣,XX為雌性,XY為雄性,科學家發現,所有哺乳動物都存在雌性平均壽命高於雄性的現象,差異達到20.9%。
為了驗證這種普遍性,科學家還研究了鳥類,鳥類的性染色體和哺乳動物截然相反,它們是雄性擁有兩條相同的性染色體Z,而雌性為ZW。
研究結果表明,鳥類中雄性壽命普遍高於雌性,和哺乳動物相反,不過其差異相對較小,為7.1%。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研究了昆蟲綱、爬行綱、輻鰭魚類、蛛形綱、軟骨魚綱、兩棲類,總共涉及8個不同的綱,結論竟然驚人的一致:
所有具有兩條相同性染色體的個體(即同配性別)的平均壽命,都比具有兩條不同性染色體的個體(即異配性別)要長,平均同配性別比異配性別長17.6%。
這項研究證明了科學家的一個假設——“無保護的 X 染色體”假說。
“無保護的X染色體”假說該假說提出:同配性別由於擁有兩條相同的性染色體,更能抵抗性染色體上出現的有害突變;而在異配性別中,不管是X和Y,或者是Z和W,任何一條性染色體發生基因突變,都很容易表達出來。
因此,異配性別更容易產生不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進而導致其平均壽命偏短。
這次對多個物種的全面檢驗,從統計學的角度很好的驗證了這個假說,然而,其內在的作用機理仍然還是個迷。
不過,科學家猜測,性染色體的退化或缺失或許是壽命偏短的原因。
比如,哺乳動物的Y染色體比X染色體要很多,鳥類的W和Z差不多,缺失的多少決定了壽命的差異,因此,哺乳動物雄性壽命要少20.9%,而鳥類的雌性壽命只少7.1%。
端粒另外,端粒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科學家普遍認為端粒是限制人類壽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端粒被認為是“生命的時鐘”。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DNA片段,科學家發現,人體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次,當人體細胞分裂40-60次時,端粒就完全消失了。
此時,染色體就完全處於裸露狀態,細胞無法再次複製,甚至DNA分子會發生降解,生命也會隨之終結。
人類的體細胞平均每兩年分裂一次,而人的一生細胞能分裂40-60次,那麼,也就意味著人的壽命上限可能是120歲。
不過,端粒也是可以修復和加速透支的。比如,抽菸喝酒熬夜等可能會降低端粒酶活性,加速細胞的消亡。
而雌性激素則對端粒有保護作用,研究表明,雌性激素能提高階粒酶的活性,促進端粒酶的修復,因此120歲的上限對女性未必適用。
在其他物種中,同樣也存在同樣的機制,因此,哺乳動物中雌性壽命普遍偏高,鳥類雌性雖然由於是異配性別而壽命偏低,但由於雌性激素對端粒的修復作用,雌性壽命和雄性則差異較小。
理論和現實然而,該專案的研究者也指出,我們目前對壽命的機制還了解太少,一些理論假設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佐證,並且,要弄清楚其微觀的作用機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研究清楚了這些機制,延長人類壽命或許就是一件輕易而舉的事情了。
壽命到底是怎麼決定的,還需科學家們的繼續努力。
不過,基因或許是決定壽命的一個因素,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因素。對我們而言,既然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那麼也沒什麼好糾結的了,目前能決定你壽命的是你的生活壓力、心態、生活習慣等——這些才是現實中決定你壽命的因素,總之,浪不得!
最後,說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這莫非說明:上世紀70年代男性的生活壓力最小,之後逐漸增加,因此男性壽命少得越來越多。
不過近幾年又是咋回事呢?是男性壓力變小了,還是女性的壓力也增加了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