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康加中華!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養生諺語。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所以,飯後合理散步,可以補腎氣,強身健體。
飯後散步30分鐘左右,對身體健康有幫助。但“飯後百步走”並非指飯後馬上走,飯後怎麼走、走多久,都很有講究,如果方法不對,不僅達不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反而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飯後應當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慢慢走動,飯後立即散步會影響消化功能,還可能會導致胃下垂。飯後人體溫度較低,到戶外散步易與外界產生溫度差,引起皮下組織血管驟然收縮,引發風寒頭痛。所以,健康人應該飯後休息10分鐘再散步。飯後散步儘管好處多多,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體質較差,體弱多病,尤其是胃下垂患者,飯後不能馬上散步,應平臥10~20分鐘再散步。
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餐後,尤其是飽餐後兩個小時內進行鍛鍊。寒冷的冬季不適合飯後到戶外散步,尤其不適合身體虛弱的人,因為易使人感受寒邪。有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最好是在飯後1小時再散步,且步速不宜過快。因為在進食後進行大運動量的活動可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是飯後閉目靜坐30分鐘後再散步,因為飯後散步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會誘發危險。
飯後適合擺步行走,不應匆匆趕路似的疾走,而是擺動手臂,悠閒地慢慢溜達。如果飯後運動過於劇烈,會引起血液流動過快,人體內的血液就會更多地分佈於軀幹、四肢等,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中去,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疾病。
飯後百步走,方法要講究1.倒走法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倒走每個人都會,就是腳尖要翹起,腳後跟先著地。保持直膝,左右腳有序向後倒走,走路時兩臂自由擺動,呼吸自然。腳後跟先著地,實際上就是刺激了腎經的穴位。經常用這種方式健步走,可以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2.腳尖著地法走時儘量用腳尖著地,腎經第一個穴位就在腳底中心,我們稱之為“湧泉”。中醫以為,湧泉穴直通腎經,腳心的湧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刺激湧泉穴,可益精補腎,強身健體,防止早衰,並能舒肝明目,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鼻塞、頭痛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3.敲打散步法我們可以邊散步邊握拳,以適當的力度拍打腰部。正確的握拳方法: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於無名指的根部,屈曲其餘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時常保持握拳的姿勢有益於固守精氣在體內,配合敲打可以強身健體。腰部有腎俞穴,邊走邊拍打,可以補腎氣,強筋骨,通腎絡。
4.深呼吸散步法飯後慢慢走,配合深呼吸,呼吸保持柔和、緩慢、均勻、深長,可以增強腎功能,延緩衰老。中醫認為,腎和呼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中醫裡有個說法是:“肺主氣,腎主納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肺主管人的呼吸,而從肺吸入的氣,要下沉到腎臟,被腎所吸納。所以,腎氣足的人,肺氣才能充足,腎氣衰弱的老人,肺氣不足,所以一般都呼吸短促。散步配合深呼吸,可促進腎的吸納功能,有養腎補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