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家住濟源的小楚(化名)出生時,頸後部有一個蠶豆大小的腫塊,起初父母並未放在心上。但隨著患兒慢慢長大,腫塊隆起愈發明顯。

待孩子滿月時,腫塊已經變成了雞蛋大小,且顏色也變成了淡藍色。“都說孩子是血管瘤,慢慢就會好的。”聽了親戚們的話,起初小楚父母覺得孩子應該沒啥事,但思來想去還是不放心,於是帶著孩子來到河南省兒童醫院就診。

燒傷整形科醫生丁語接診後,判斷孩子血管瘤太大可能合併KM現象,建議查血小板,然而家長不以為意,查完血就帶著孩子逛街去了。

而另一邊,丁語醫生還在診室牽掛著孩子的病情,卻始終等不到孩子家長來看結果,於是就在系統上查詢,這一查不要緊,結果讓丁語嚇了一跳。

孩子的血小板不到正常數值的十分之一,隨時可能出現危險。丁語趕緊通過就診卡資訊聯絡到家長,說明情況的嚴重性,讓家長趕緊回醫院。

當家長抱著孩子再次到院後,丁語對家長說,小楚患的是“KM綜合徵”,這是一種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伴發血小板減少綜合徵,血小板有明顯減低,病程凶險,患者往往因凝血功能紊亂、敗血症,以及重要器官的損害而預後不佳,死亡率高達50%。

考慮到患兒隨時都有可能因為血小板減少引起大出血,丁語果斷採用注射+口服藥的治療方法,對頸部血管瘤栓塞硬化治療,封閉“吞噬”血管瘤的瘤腔,堵住了吞噬血小板的“嘴”。經過一次栓塞硬化治療,患兒血小板即出現回升。加上了後期口服藥物治療,血管瘤的瘋長得到明顯控制,頸部的腫物也逐漸消退。

正確有效的診療方案,讓小楚血小板節節攀升,恢復到正常水平,成功把孩子從死亡線拉回來。

最後,丁語提示,類似患兒合併血小板低的情況,切忌給予輸入血小板,不僅對治療毫無幫助,還極可能使腫瘤繼續“吃血”,最終可能導致腫物增大、誘發血小板抗體出現,即便以後疾病治療結束,也會存在難以糾正的血小板低下情況。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支氣管炎總不好,可能是因為吃了這些東西